Return to search

公司治理機制對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影響-三階段資料包絡法之應用

由於銀行及保險公司之經營是以吸收客戶存款或保戶所繳保費,並將資金運用於授信或投資,來賺取利息收入及資本利得,以便支付存款利息、保險理賠及營業費用,若發生問題時,勢必將產生擠兌、退保等現象,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故公司治理機制對金融業甚為重要,有深入探討公司治理機制對其經營績效影響之必要。因此,本文以2004年至2008年上市之14家金融控股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採用三階段DEA法中CCR模型與BCC模型,建立實證模型後,蒐集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投入與產出資料,應用DEA模型,求算各DMU之技術效率值與總合投入差額,同時利用隨機邊界分析法調整各投入項,再以DEA之實證結果,加以分析解釋各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效率。。本研究實證結果如下:
一、由第一階段DEA效率評估結果顯示,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有顯著差異,且各項效率值仍有改善空間,無效率之主要原因為資源之浪費。
二、再由第二階段SFA迴歸估計結果顯示,自然人持股比率、外部董事比率,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呈現正向相關;公司內部人持股比率、自然人董事比率、董監事持股質押比率、會計師、董事長、總經理、財務主管及內部稽核異動人次、景氣情況,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呈現負向相關;全體董事人數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無顯著相關;而以票券為主體之國票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最好,而以證券為主體之元大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最差;此外,投入差額變異幾乎完全來自於管理無效率之影響,受統計干擾項影響極小。
三、最後,再由第三階段調整後之DEA效率評估結果顯示,與第一階段相同之處在於,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有顯著差異,且各項效率值仍有改善空間;若未將規模效率納入考量,純技術效率值將被低估,且規模無效率之主要原因為多數金融控股公司產能未充分發揮。其相異之處在於,調整後必須增加更多之投入;第三階段有較少金融控股公司之純技術效率存在改善空間,而有較多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存在改善空間;無效率主要原因為生產規模之不適當,而非資源浪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6921045
Creators楊純銘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