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泰雅族音樂文化之流變-以大嵙崁群為中心 / The change of Tayal's music culture

有關原住民音樂課題的研究,一向均較少著墨於音樂本體(聲音部份)以外的文化結構,即比較缺少對音樂於其文化脈絡相對關係的探討。在這樣的問題意識下,本文係以臺灣北部泰雅族大嵙群為研究對象,從其社會發展、變遷的懋程中,闡述其音樂文化的本質以及其因應外力介入的轉化過程,並說明泰雅內在邏輯對歌謠的分類、樂器的發展與音樂文化的意涵。本論文除緒論與緒論之外,尚包括五大部份,大致內容如下:
  壹、泰雅族的人文背景與音樂
    一、族稱與社群聚落的分布
    二、族群關係與社會的變遷
    三、泰雅族音樂的形貌內涵
    四、大嵙崁群的遷徙與發展
  貳、泰雅族的固有樂器
    一、固有樂器的種類
    二、體鳴類的樂器
    三、氣鳴類的樂器
  參、泰雅族的傳統性歌謠
    一、傳統社會的音樂活動
    二、傳統歌謠的內容分析
    三、傳統歌謠的文化意涵
  肆、泰雅族的時代性音樂
    一、軍國殖民的音樂
    二、基督宗教的音樂
    三、當代一般的音樂
  伍、泰雅族音樂的綜攝過程與趨向
    一、音樂的變遷過程
    二、音樂的發展趨向
  本文認為今日泰雅音樂的多元風貌,係由多重外部質素的累積與內部力量的回應所共同鑄造;而面對泰雅音樂文化的多元變遷歷程,如果透過「文化綜攝」(culture syncretism)的概念,可以協助了解泰雅族音樂文化的本質,並突顯泰雅音樂深具充沛的生命力、豐富吸納能力的特質。
  本文所揭囿於掌握泰雅語的能力有限與避免篇幅過大,故針對謠詞的內容分析著墨不多;而由於研究旨趣上的取捨,也使得曲例分析的方向不同於系統音樂學的標準;致使田野工作中接受諸多報導人熱心提供的歌謠與語料,仍有許多案牘工作尚待進一步的整理;僅以泰雅族音樂的各種面貌淺抒個人學習心得與看法,雖多淺陋無法面面俱到,惟拋磚引玉,祈喚鴻篇踵作更進深究,並祈先進博雅不吝斧正;而不足之處亦將鞭策筆者持續勉力而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445
Creators陳鄭港, Chen, Cheng Ka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