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台悲歌〉是台灣客家民間文學的瑰寶,也是台灣客家族群發展自覺意識的重要文獻。本研究從新材料和新方法兩個角度切入對〈渡台悲歌〉的整理與詮釋。在新材料的部分,本研究發現〈渡台悲歌〉的第三個版本,並進行文獻的校勘、注解工作。在新方法的部分,本研究從作者、文本、讀者的不同角度詮釋〈渡台悲歌〉,進一步透視作為人類精神活動重要指標的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開放與創新。本研究的重要發現與所解決的問題可以概括如下:1.發現〈渡台悲歌〉第三個版本,並據以為底本,完成校勘工作,校勘本共計380句,2660字。2.詳盡註解〈渡台悲歌〉詞彙175條,深入探討13條重要的文化符碼。3.就淵源而言,〈渡台悲歌〉極可能是繼承〈過番歌〉的敘述形式,而對閩南語〈新刊勸人莫過台歌〉的內容加以增補;就演變而言,〈台灣番薯哥歌〉和〈又題出台灣勸世文〉應是對〈渡台悲歌〉的承襲與精簡。4.〈渡台悲歌〉繼承七言長篇敘事的傳統,在韻腳佈置方面力求整齊,並且以每個韻腳的韻尾做為押韻與否的標準;在用韻疏密的安排上,極為均勻,有171處是隔句押韻。5.〈渡台悲歌〉巧妙地使用對偶、排比、頂針、譬喻、對比、誇飾、道地口語、反諷等修辭手法,增加敘事的文學性。6.運用科恩及夏爾斯將敘事區分為故事與敘述的敘事學方法,探討〈渡台悲歌〉的故事結構和敘述結構,深入討論〈渡台悲歌〉所達到的敘事功能。7.解決〈渡台悲歌〉所描述的渡台路線爭議,提供較為合理可信的路線選擇:家(陸豐河田)→橫流→潮州府→柘林港→台灣。8.從集體記憶的建構、意識形態的透露、他者形象的缺席這些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剖析〈渡台悲歌〉展示的深層文化結構。9.從巴赫汀「眾聲喧嘩」及「公眾廣場的話語」兩個面向深入闡示〈渡台悲歌〉所呈現的文化審美意涵。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891515041 |
Creators | 黃菊芳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