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焦循《易》學之數理思維

摘要
在清代《易》學中,焦循的《易》學面貌與眾不同,他建立了旁通、當位失道、時行、相錯、比例等《易》學法則,作為卦爻運動的規律,並將《易》辭視為符號,就像琴譜上的音符或者棋譜中的將士車馬,他認為《易》辭就是指示卦爻運動的指標。
這種特殊的解《易》方法,與他的另一學術背景有關:他曾致力於算學十餘年。爾後他便由此領悟出《易》之理有類九數之理,因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建立以《易》辭為指示符號,遵循上述五種運算規則(旁通、當位失道、時行、相錯、比例)而形成體系,成為《易》學史上的獨特面貌。
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焦循生平及當代學術氛圍」,說明焦循治《易》學的淵源,與從事算學的始末。當時正是乾嘉經學興盛之時,也是學者開始整理中國傳統算學的階段,治經者開始兼治算學,經學與算學有了某種程度上的聯繫。
第三章「焦循的算學著作與思想」,介紹了焦循的算學著作,焦循在算學上所重視的是「所以然之理」,與傳統算書中注重算法、過程的面向不同,顯示出他對於規律之理的追求。
第四章「焦循之《易》學法則」,說明了焦循《易圖略》一書中所列出的五種圖,解釋卦爻運動的方法與原則,是焦循《易》學的基本架構。
第五章則試圖呈現焦循的《易》學與算學間的聯繫,期望略為闡明焦循倚數理注《易》的特殊方法。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151007
Creators李雅清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