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康德認識論中的刺激問題

當康德一方面強調物自身不可能為我們所知,另一方面卻又宣稱物自身刺激了我們的感官、觸發認知機能並產生經驗與現象時,這兩項主張即構成了不一致的情形,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刺激問題(the problem of affection)。其中最顯著的困難,是在缺乏感性基礎的物自身上使用因果範疇:現象作為認知能力作用於物自身的結果。因為我們對知性範疇的運用是被康德限制在感性領域之內的。

這種將刺激我們的事物視為物自身,而將其與現象視為原因與結果的解讀並不是對康德認識理論的唯一詮釋。本文在導論的部份介紹了在這種觀點下,康德的刺激概念如何與物自身的不可知論構成衝突;也藉由另一種已被提出的詮釋物自身與現象區分之觀點指出解消這項不一致的可能:物自身與現象不是原因與結果,康德並未運用因果範疇於認知物自身。如此一來,其認識理論就能夠免於刺激問題的困難。

本文將藉由Henry Allison的理論,在第二章介紹上述為康德辯護的觀點。我們將看到在Allison的詮釋下,物自身與現象如何不是原因與結果的區分,而是基於對感性認知條件限度之界定而得出的同一事物之兩種概念。其中的關鍵在於是以存有論還是認識論的角度去理解康德關於感性認知能力的各種主張。Allison的詮釋除了解消原有的刺激問題,並以其對物自身與現象之區分方式重新賦予刺激概念不同以往的意義:它雖不再將刺激對象視為具有原因性的物自身,卻能夠以認識論的觀點將其理解為經驗中質料方面的先驗認知條件,因而保留了物自身概念在康德認識理論中積極而必要的理論功能。

對於康德物自身與現象區分的正確理解,因而就成為了解決其認識論中刺激問題的決定性因素。Allison稱自己的詮釋為雙重觀點論,而稱視物自身與現象為因果的觀點為雙重世界論。在第三章,本文將介紹持雙重世界論立場的詮釋者James Van Cleve對Allison觀點的批評,以及其為本身立場的辯護:雙重觀點論將為康德的認識論帶來另一種矛盾,而雙重世界論本身就有具有解決刺激問題的能力。

上述兩種處理刺激問題的觀點,分別來自於對康德主張的先驗認知機能不同的理解方式— 認識論或存有論的。不同的理解也就決定了物自身與現象的兩種相異的區分方式。在第四章,本文將介紹Nicholas Rescher 所提出的另一種區分物自身與現象的觀點,以及此觀點對刺激問題的處理。此詮釋不同於上述兩者的是,它不從對康德先驗觀念論的解讀去論現象與物自身的區分,而是以理性設準的角度提出康德另外一種進行此項區分的必要性:物自身和現象外部原因的概念是人類心靈本身的設定,我們如果不預設這些概念,就無法提供知識的客觀性,也無法以完備性為指導原則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

本文比較了這三種處理刺激問題的不同方式,發現Allison的雙重觀點論是三者中較能在康德認識論內部融貫地詮釋物自身與現象區分、解決刺激問題並賦予物自身積極意涵的理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1540081
Creators潘柏安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