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聯合國與臺灣海埔地建設及其成效

本論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旨以聯合國(United Nations)與中華民國合作開發海埔新生地為例,分析援外機構與中華民國的互動關係,探討雙方在技術合作上的外交斡旋與成效。
第一部分「聯合國與國際合作」,從國際合作的源流角度切入,介紹聯合國成立前後如何吸納國際合作的概念,規劃各時期的合作發展政策;並且著重在冷戰框架下,分析親美國家為了拉攏新興國家,鞏固聯合國票源,如何在1950、60年代推動聯合國援外機構的成立;以及制定各項扶貧政策。第二部分「聯合國協助臺灣開發海埔新生地」,將技術合作層面轉以臺灣開發海埔地為例,首先介紹新生地的成因,敘述中華民國建設海埔新生地的背景因素。接著探討技協機構與中華民國的技術合作,論述來自聯合國的外籍專家與國內技術人員的合作情形,並以聯合國特別基金(United Nations Special Fund)的技術協助與世界糧食方案(World Food Programme)的食糧援助為主要論點。第三部分「國際合作的成效與檢討」,討論聯合國特別基金與世糧方案的開發計畫結束後,各區新生地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的維護情形。主要包含中華民國如何回應聯合國提出的建議,國內專家學者對此次合作的評價,以及中華民國政府如何藉由國際合作的名義,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突破外交逆境等。
當今的中華民國不時嘗試如何突破外交困境、推動重返聯合國。除了政治性的議題外,我們還應瞭解國際組織存在的意義,是在推動國際合作。1950、1960年代的中華民國,曾與聯合國進行深入的國際合作,也促成了臺灣的發展。因此,本研究由國際合作的觀察入手,俾能為戰後我國國際關係之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153013
Creators饒宇婷, Jao, Yu T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28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