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我國產學合作創新之個案研究─以大學實驗室的觀點

對企業而言,所謂二十一世紀先進國家的社會、經濟為「知識基礎社會」(knowledge-based society)、「知識基礎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ic)。為謀求所謂「競爭力的改善」、「國家財富的創造」、「生活品質的提升」等國家利益,「知識」即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對直接面對激烈競爭的企業來說,知識是一個贏得競爭的重要手段。以大學為代表的高等教育機關,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扮演著知識生產之重要角色。因此,企業必須與大學共同合作,研究先端的學術理論、並進一步共同協力開發先端的科技技術。
產學合作在台灣已是日漸蓬勃的重要議題,尤其自從民國九十年政府通過了「科技基本法」,明確指出智慧財產權與成果的歸屬,從國科會轉移到研究機構或企業所有,激勵了學校和業界有更多的合作計畫,尤其如台大、清大、交大等明星大專院校,和業界的合作計畫更是一年比一年增進。
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實際訪談產學合作的個案,深入了解在合作過程中,雙方如何克服不同的文化,達成最後成功的果實,藉由分析結果的呈現,作為政府推動產學合作以改善我國研發體系的政策建議,並且提供未來欲進行產學合作之學界和企業界的重要參考,使整個機制運作順利,提高我國之創新成效。
透過研究實際成功的產學合作個案,訪談大學在產學合作中執行的人員,以及訪談學校的研發處,目的在於了解實際的合作過程當中,大學實驗室和企業雙方實際碰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以及大學研發處現在的管理做法對產學合作的影響。消極面希望歸納相關產學合作個案中,雙方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積極面則希望尋找不同個案中,是否可以歸納重要的合作模式,加以複製到未來產學合作的計畫中。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摘要如下:
一、 大學實驗室領導者的角色與風格對產學合作進行程序之影響
□ 在大學實驗室中,教授若越希望博士學生未來能迅速成為一位專案管理者,就越會授權給資深的博士生學生進行實驗室的管理,也越會將產學合作計畫授權給資深的博士班學生。
□ 實驗室進行產學合作計畫時,實驗室的產學合作計畫負責人偏向T型人的角色。

二、 大學實驗室激勵制度與成員投入產學合作意願之關聯性
□ 大學實驗室採取越多元化的激勵措施,似乎越可提高成員參與產學合作計畫的意願。

三、 大學實驗室團隊溝通與合作機制對產學合作知識管理的影響
□ 大學實驗室內部,越將平日學術研究、產學合作計畫等不同性質的meeting加以整合,越有助於產學合作計畫的知識擴散與創造。

四、 大學實驗室教育訓練的機制對產學合作知識管理的影響
□ 實驗室有著越有效的知識管理作法,似乎越有助於產學合作的創新。
□ 實驗室師徒制傳承制度,有助於產學合作知識的傳遞。
□ 大學實驗室將知識予以文件化的做法,有助於產學合作知識的蓄積。

五、 大學研發處的做法對於產學合作的影響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徵求廠商進行產學合作,漸趨向透過更多的活動,使廠商更易對學校專長有所了解。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基於教育部的規定,對於產學合作案,均必須透過校方才能簽訂。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產學合作的進行過程,有關教授的研究,採取較寬容的態度,交由教授自行管理。
□ 我國大學的研發處,對於產學合作計畫結束後成果歸屬,逐漸更加重視,並且訂定相關辦法或透過法律協助以維護教授的權益。

六、 實驗室和廠商間的互動對產學合作創新成果的影響
□ 在產學合作中,透過和廠商舉行的的討論會議,以及面對面的直接溝通,有助於知識經驗在結合過程中的創造,將內隱知識有效加以擴散,並建立雙方的信任。
□ 產業界和學術界,雙方宜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有助於了解彼此並增進雙方的合作

本研究的研究建議如下:
一、 對大學本身及大學的研發處
□ 大學應舉辦更多的組織性活動,增進廠商對於學校內研究資源的了解。
□ 積極將校內規定的相關產學合作辦法及訊息放置於學校的網路上
□ 積極將校內規定的相關產學合作辦法及訊息放置於學校的網路上
□ 學校主動訂出產學合作後成果歸屬分配的規定

二、 對於大學的實驗室
□ 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產學合作計畫的方向儘可能相關
□ 實驗室採取多樣的激勵措施鼓勵成員投入產學合作的計畫
□ 強化實驗室成員分享產學合作的經驗

三、 對於進行產學合作的廠商
□ 產業界的廠商,宜和大學實驗室建立長期的關係

四、 對於產學雙方的互動
□ 產學合作過程中,雙方的互動必須秉著互信合作的精神
□ 產學合作計畫的專案領導人,宜具備多樣化的能力
□ 產學雙方宜盡量分享知識,達成互利雙贏的結果

五、 對於政府推動產學合作的政策
□ 政府宜多設立鼓勵辦法,鼓勵學校進行產學合作。
□ 政府宜鼓勵學校組成跨領域的合作聯盟,有助於進行複雜性、大規模的產學合作計畫。 / For companies and enterprises, the 21th century is a kind of knowledge-based society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improve life quality in every country, knowled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damental ele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ually, universities have played a role of “producer of high-level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many countries. Therefore, companies have to cooperate with universities so that they can learn advanced theories and to develop high technologies.

“University – Industry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aiwan nowadays. Since the government enacted a la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 in 2001, it has encouraged universities to conduct more cooperative plans with industrial companies. For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lik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their number of cooperation plans with companies have increased tremendously recently.

Therefore, through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 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know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during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and how to get the successful result. After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e study comes out with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can refer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f they want to work together in the future.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3590182
Creators蔡國彥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English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