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清乾隆25至53年(1760~1788)間番界外之開墾 / The reclaiming outside the aborinal boundry during Qianlong 25 to 53 years (1760-1788) in the Qing Dynasty

乾隆25年(1760)時,台灣出現了一條被稱作藍線的統治界線。這條界線是由當時的閩浙總督楊廷璋上奏朝廷之後所劃定的,這條界線的用意就是在於要將漢人與被稱為生番的原住民隔離開來,也就是所謂的番界。楊廷璋所提出全新的番界政策。在楊廷璋的想法之中,漢人與生番之間之所以會爆發傷害。主因在於番界政策的鬆弛,如果嚴加規範必然能產生效果,使民番之間隔離接觸,相互無礙。於是把楊廷璋的目標放在建立隔離民番界線的工作之上。但是到了乾隆53年(1788)時,來台平定林爽文之亂的陝甘總督福康安上奏朝廷在番界外設置屯丁。福康安在來台平定亂事的過程中,發現在番界外的土地開發情況嚴重,隔絕民番的界線形同虛設。才決定在原有的界線上向外擴張並設置屯丁,同時將沒收的田產作為屯丁的口糧。於是在自楊廷璋設立藍線以來,到福康安奏請設立屯制的這二十八年間,藍線外的土地開墾情形是如何變化,透過各種史料、文獻與古文書等資料,以各個區域為研究範圍,並整理出其在界外開墾的各種模式,則是本文的重點。最後再透過在乾隆55年(1788)時同為閩浙總督的伍納拉的奏文,來看看楊廷璋的政策成效如何,是否能在設置界線之後,就成功阻隔漢人的進入。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6158019
Creators楊勝傑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