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荀子論「學」研究

本文以《荀子》為研究對象,問題意識在「學」於其思想有何重要,以及荀子論「學」在思想史發展過程中的意義。
  研究步驟是:首先對《荀子》細讀,發現「學」確是荀子思想裡,可研究的重要面向。也可以說,「學」貫穿了荀子的思想,以「學」作為荀子研究的起點,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因此,荀子所說的「學」,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學習,而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學術風氣,以及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知識的主張,皆有直接的關聯。再者,本文對荀子論「學」的相關文句,依其上下文脈胳,掌握其義理,並置諸《荀子》全書中考察,安排有七章以論述其「學」之要義。從本文論述的七章來看,能幫助讀者掌握荀子論「學」之精神。荀子所謂:「學不可以已」(〈勸學〉),及其背後之意義與現實之主張,通過對荀子論「學」的通盤掌握,使我們更貼近荀子的思想世界。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回顧及論文的架構說明。第二章:荀子「學」的語意溯源,對全書出現的「學」,作義理的考察,並追溯荀子之前「學」的意義。第三章:荀子論「學」的思想背景及其對諸子的批評,因思想無法獨立於現實環境之外,當時荀子所處的知識背景或多或少對其思想有影響;亦可從荀子批評其他的思想家,由此看出其中心思想所在。第四章:何以要「學」、何以能「學」、何以應「學」、何以為「學」──「學」的動機、條件、可能與目的,則涉及「學」的人性論基礎,重要的概念有「性」、「心」、「義」,對人的界定,以及「學」的三種可能達到的境界。第五章:何物要「學」──所「學」的對象與典籍,所學的有對象──人,有典籍──書,對象又可分為老師、朋友兩方面來說,典籍則以當時流行的《詩》、《書》、《樂》、《春秋》、《禮》為討論範圍。荀子鼓勵對老師、朋友、典籍的學習,乃是肯定人是處在群體之中,學習並不是避世而獨立,唯有透過在群體之間的互動,學習才能有果效,也透過典籍的學習,幫助自己在各方面都能有所成長。第六章:荀子的學習工夫,除了荀子所說「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的為學步驟與目的之外,更細緻地從向外、向內的角度看其學習的工夫進路。第七章:結論,總結本文所論述的荀子思想,及在荀子論「學」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字、詞:荀子、學、性、心、義、師、友、知識論、先秦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41510221
Creators梁右典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