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劉龍心, LIU, LONG-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早期的發展(1922-1927)--兼論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陳以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對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早期歷史(1922-1927)的探索,主是根據兩條主線進行討論。首先,國學門作為中國現代大學中最早成立的研究所,乃是北大學者把歐美研究機構的模式移植到中國來。它成立後,由於集中各種學術資源,提供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空間,使國學門成為當時學術研究的中心;並且透過學術期刊的發行,學者的研究成果亦得以迅速傳播。由此可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出現後,使學術發展的面貌出現巨大轉變。
其次,本文從國學門與「整理國故」運動的關係著眼,說明「整理國故」的口號不僅首先由北大師生提出,而且國學門的成立,正是為了實踐這一學術口號。從國學門中各學會的設立與期刊的發行,可知國學門學者的學術工作,是在民族意識的驅使下,致力在考古調查、方言調查、明清檔案的整理上,從事開拓性的工作;其中在歌謠徵集與風俗調查這些民俗研究方面,更成為國學門的主要發展方向。
在國學門同人的鼓吹下,中國學術界在20至30年代掀起一陣「整理國故」的熱潮;而國學門所開拓的學術研究新領域,也在20年代下半期,隨著同人的南下,把民俗研究的風氣擴展到南方去。不但如此,在國學門學者的影響下「整理國故」運動更走上了推動學術從傳統向現代轉化的路途,對此後的學術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
3 |
浙東學派史學研究(四)徐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 |
浙東學派史學研究(三)徐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浙東學派史學研究(二)徐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 |
浙東學派史學研究(一)徐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7 |
三□年代革命文學論爭之研究李權洪, LI, QUAN-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8 |
清代爾雅學盧國屏, LU, GUO-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約二十五萬字,凡十章及附錄二種。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內容。
第二章清代以前之爾雅學:敘述渶至明歷代爾雅學概況。
第三章清代爾雅學之北景:由學術、政治、前代爾雅學三方面探討。
第四章清代爾雅著述考(上):將所搜一六九種著述,分十類一一介紹。
第五章清代爾雅著述考(下):同上。
第六章清代爾雅重要著述(上):詳介邵晉涵爾雅正義等四部著述。
第七章清代爾雅重要著述(下):詳介郝懿行爾雅義疏等四部著述。
第八章清儒於爾雅作者篇卷之考證:敘述清儒各家之研究成果。
第九章清儒由爾雅發端之學問:敘述轉注、釋詞等五種相關學術。
第十章結論:敘述清代爾雅學之特色,及本文研究之成果、檢討。
附錄一:歷代爾雅著作表。
附錄二:歷代爾雅藝文紀事繫年。
|
9 |
張載之禮學陳美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0 |
蒙古帝國本部可汗大統承襲之研究林修澈, Lin, Xiu-C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是「序論」。第二章「蒙古民族的繼承法則」,包
含家族的繼承法則與蒙古民族領袖的承襲法則等二種法規。前者考察養子、婦女
(妻與女兒)和兄弟(尤重長幼秩序)在繼承法上所扮演的角色,這裡作者指出
在「蒙古社會制度史」中所說嫡庶兄弟勉位平等,及蒙古人行幼子繼承法二點為
不正確,並指出在繼承上長子與幼子均具有較特殊的地位,尤其長子幾乎享有承
襲的特權。蒙古帝國可汗的承龔,即融合二種法規而成,即行「家產主義」(Pa
trimonolism)。
第三章「帝國本部可汗大統的承襲」,首先考出諸可汗的先後秩序及世系譜
。作者接受本田實信及岡田英弘的 approch,利用伊斯蘭資料來考訂蒙古及中國
方面的資料,最後得出一份可能較真確的表與譜來。除了前舉二位學者外,學界
只利用蒙古及中國資料。沒有考慮到伊斯蘭史料。其實只根據前者,會導致不少
的錯誤。
第四章「可汗承襲制度的探討」乃採用社會學的「微視分析」(micro anal
ysis)及巨視分析(macro analysis)分別從制度的內部及外部加以觀察。透過
前者可以看出整個制度的形成、演變及運作是表現在三個要素的功能強弱的變化
上。此三要素即:(1)具有黃金氏族血統(2)被前可汗指定為承襲人(包括
「前可汗遺命」及「被立為皇太子」兩型)(3)經「庫利爾台」推戴。透過後
者,表現兩個特色(1)在制度的理論層(theorical level)沒有形成堅定的
長子承襲的理想形象(ideal image)(2)文化、生活型態的差異,強化宗室
各王的磨擦。卸漢地主義對抗蒙古主義。
第五章「可汗承龔制度的比較觀」以帝國內諸汗國及中國北族王朝為此較對
象。前者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而 Kalif繼承法則與蒙古近似,故加強了諸汗國
汗的繼承制度,但汗非信奉伊斯蘭教便易引起混亂與謀弒;帝國本部因為宗教寬
容的原故,沒有宗教爭執,但受漠地土皇太子制度影響。這是因為游牧社會建立
強大國家引起權力結構的改變,君權擴大。君與諸部族長常形成封建關係,故需
要立皇太子制度配合,這是中國北族所建立朝代難以避免的改變。
最後,第六章則為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2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