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
  • 15
  • 11
  • 5
  • 1
  • Tagged with
  • 32
  • 32
  • 16
  • 15
  • 14
  • 13
  • 10
  • 10
  • 7
  • 6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浙東學派史學研究(四)

徐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浙東學派史學研究(三)

徐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浙東學派史學研究(二)

徐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浙東學派史學研究(一)

徐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新史學的發展

彭明輝, PENG, M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分為六章十二節,大綱如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儒學系統的疑古思想 第一節 章實齌「六經皆史」與崔述「考信於六藝」的內在關連 第二節 「託古改制」與「諸子創教」理論對六經歷史結構的破壞 第三章 超越儒學的疑古思想 第一節 古史辨運動形成的幾條線索 第二節 「層累造成說」之提出 第三節 經學與諸子學之互動關係 第四章 民俗學研究與古史辨運動 第一節 胡適的方法論與白話小說研究 第二節 孟姜女研究與「層累造成說」 第三節 從歌謠採集到《詩經》研究 第五章 疑古思想與現代新史學的發展 第一節 民族多元論與神話分化說 第二節 史學與史料學的發展 第六章 結論 本文從儒學權威之崩潰,探討疑古思想在現代中國史學發展過程中的影響,並透過經 學與諸子學的互動關係,結合民俗學研究,拓展史料範圍,分析古史辨運動在現代史 學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6

蒙文通史學探析

方彥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藉由考察蒙文通的史學著作,探討蒙文通從經學到史學之間的轉折,對其上古史研究的影響;並探究蒙文通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分析蒙文通史學思想的特點;最後討論蒙文通在現代中國史學中的具體位置,並置於現代史學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論述。 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論述蒙文通的生平,探討其思想背景,包括其師廖平的經學思想,以及近代四川的經學發展。第三章分析《古史甄微》的內容,討論蒙文通古史多元論的內涵,最後探討蒙文通古史多元論與當時學界的互動,以及與其他古史多元論之差異。第四章探究蒙文通中國史學史研究,包括史學史的分期、對史料與史學的看法、與“全”、“變”、“深”的治史原則,以及對南宋史學的特殊觀點。第五章打破“史料”與“史觀”二元的分派方式,論析蒙文通在現代中國史學中所扮演的角色。 蒙文通一生學術面向寬廣,自經學入,泛及史傳、諸子、理學、釋、道、二藏,兼采博涉,莫不淹通,考辨抉微,自成體系。雖然蒙文通一生最關心的仍為儒學,但不可諱言,史學研究仍是其學術生命的重要部分,史學觀點更有其特出之處。希冀透過對蒙文通史學的探析,進一步了解複雜的現代中國史學,並填補其間之空白。
7

清代「漢學」與《漢書》學——以顏《注》的匡正與訂補為中心 / Han Learning and Han-Shu Study in Qing Dynasty:A Rearch on the Criticism of Yan Shi-Gu's Commentary on Han-Shu

陸駿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漢書》作為專門之學,自東漢至隋均有注解,至唐顏師古為之作注,諸家之解釋盡歸於一,顏《注》之地位自此歷久不衰。清代「漢學」大興,清惠棟以來,諸儒均不滿意顏《注》,遂相繼而起,匡正與訂補之,重新注釋成《漢書補注》一百卷。本文欲以此脈絡作為清代《漢書》學之切入點,觀察清儒在「漢學」思潮影響下,如何解決《漢書》的詮釋問題,並回應《漢書》學史。 清代《漢書》學之核心,厥在於「匡正顏《注》」,以訓詁作為解釋《漢書》之基礎,依循舊注之說,廣採先秦兩漢群書中之古訓加以疏通證明,利用完整的史學研究方法,注重《漢書》典章制度、史事探佚方面的考察,從訓詁及於制度,突破顏《注》之限制而超越之。從研究歷程上而言,何焯、陳景雲、齊召南等人校訂《漢書》板本,惠棟促成轉向,乾嘉諸儒如錢大昕、錢大昭、沈欽韓等推進研究,周壽昌、王先謙等補充、整理前人之說,總結一代《漢書》之學,次序井然,脈絡連貫。 清儒重新注釋《漢書》之脈絡非僅突破顏《注》,更在板本、校勘、訓詁、制度等各方面對《漢書》進行全面的整理、檢討與總結,以回應《漢書》學史,亦開啟民國以來漢史的研究。要言之,清人治《漢書》學,是在「漢學」思潮的學術背景下,對《漢書》進行的考索與整理。同時,與清儒撰述諸經新疏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了「漢學」解釋典範由經學擴展至史學的歷史過程。
8

王若虛《史記辨惑》之研究

張智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王若虛,字從之,號慵夫,又號滹南遺老,生於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卒於金亡後十年,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享年七十歲。其對於經、史、文學,獨步一時,是金代的重要學者。所謂「學無不通,而不為章句所困」、「經學以旁牽遠引為夸,而史學以探賾幽隱為功」、「文不以歐蘇為正脈,詩學白樂天」,可知王若虛的學術成就相當全面,其於經學、史學、詩學都有相當的造詣,然王氏在史學的部分似乎著力較深,四十五卷的文集中,史學討論佔了二十一卷,與金代諸士相較,成績甚是突出。著作中又以議論文字最為當代所重,所謂「條分區別,美惡著見,如粉墨然」、「主名節,區別是非,古人不貸也」等均是時人讚賞之語,於是其作「世以劉子玄《史通》比之」。也因此論及金代史學發展時,王若虛便能被視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歷代對《史記》的評論非常多,一般來說,正面的評價遠多於負面的評價,研究《史記》,應兩者兼顧,才能對《史記》與司馬遷有更全面的認識。金代著名學者,王若虛在《史記辨惑》中,對司馬遷的行文敍事,多有指正,整體而言,其對《史記》在記事方面的疏略、重疊、牴牾諸項的批評,能切中其病,有可取之處,然《史記辨惑》全書對《史記》的詰難,也有言辭過激,偏頗過甚之嫌。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王若虛對《史記》的評論,有其正確的觀點,當然也有矯枉過正之處,這些評判對後代在《史記》研究上,或多或少都有影響。筆者擬藉由本論文的寫作,深入了解王氏的史學素養及其獨有的史觀,並對《史記辨惑》作一深入探究,進而去析論此書特色及缺失,期能給予王若虛與其書一適當的評價。   本論文是以《滹南遺老集》中之《史記辨惑》為研究主體,採取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等方法,將論文分成生平著述、版本考究、中心論點、 全書內容探析,希望能建立系統;最後,提出《史記辨惑》的特色與缺失,以確立其在史學批評上的地位。期望可以達成以下目的: (一)瞭解《史記辨惑》的內容及王若虛的評論要旨。 (二)分析《史記辨惑》的特色與缺失。 (三)探討《史記辨惑》的思想意涵、王若虛的成就。
9

郭廷以(1904-1975)及其史學硏究 = A study on Kuo Ting-yee (1904-1975) and his historiography

侯勵英, 01 January 1998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

國家、知識、信仰: 《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 / Nation, Knowledge and Faith: Foxue congbao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

倪管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和肇建之初,1912年由狄葆賢創辦的《佛學叢報》,體現了傳統到近代的轉變過程:一方面保存了與傳統關係的連續性;一方面受到近代的衝擊而產生了突破傳統的非連續性。本研究首先分析「佛教與國家:近代國家建構對佛教經濟基礎的挑戰」,探討中國佛教界面對清末以來廟產興學帶來的壓迫,與民初臨時約法規定人人有信仰自由的條文,突破了以往「被動」且不問世事的「山林佛教」,轉變為積極爭取該有的權利,「主動」參與社會事務的「入世佛教」之型態。接著討論「知識轉型:佛教歷史的近代書寫與歷史觀之形成」,審視近代中國佛教受到日本明治維新借鑒西方史學方法論的影響,開始運用社會科學的寫作方式撰寫近代中國佛教的歷史,傳統的宗門與判教的撰寫型態,轉型成具近代通史性質的歷史分期寫作方式。最終視察「信仰轉型:佛教信仰認知的重新建構」,理解佛教為回應近代新思潮的衝擊,讓信仰的根基能免於摧毀,外在尋求學習新式科學的方法,內在也回溯至傳統佛學中找尋因應之道,內外交織形成了近代佛教信仰的轉型特色。藉由佛教與國家、知識,以及信仰這三大議題,理解近代佛教在清末民初新舊交替大時代的環境中,面對國家政治文化的變遷,與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學術研究成果的影響,藉此思考佛教近代轉型的現實意義。

Page generated in 0.02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