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清代「漢學」與《漢書》學——以顏《注》的匡正與訂補為中心 / Han Learning and Han-Shu Study in Qing Dynasty:A Rearch on the Criticism of Yan Shi-Gu's Commentary on Han-Shu陸駿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漢書》作為專門之學,自東漢至隋均有注解,至唐顏師古為之作注,諸家之解釋盡歸於一,顏《注》之地位自此歷久不衰。清代「漢學」大興,清惠棟以來,諸儒均不滿意顏《注》,遂相繼而起,匡正與訂補之,重新注釋成《漢書補注》一百卷。本文欲以此脈絡作為清代《漢書》學之切入點,觀察清儒在「漢學」思潮影響下,如何解決《漢書》的詮釋問題,並回應《漢書》學史。
清代《漢書》學之核心,厥在於「匡正顏《注》」,以訓詁作為解釋《漢書》之基礎,依循舊注之說,廣採先秦兩漢群書中之古訓加以疏通證明,利用完整的史學研究方法,注重《漢書》典章制度、史事探佚方面的考察,從訓詁及於制度,突破顏《注》之限制而超越之。從研究歷程上而言,何焯、陳景雲、齊召南等人校訂《漢書》板本,惠棟促成轉向,乾嘉諸儒如錢大昕、錢大昭、沈欽韓等推進研究,周壽昌、王先謙等補充、整理前人之說,總結一代《漢書》之學,次序井然,脈絡連貫。
清儒重新注釋《漢書》之脈絡非僅突破顏《注》,更在板本、校勘、訓詁、制度等各方面對《漢書》進行全面的整理、檢討與總結,以回應《漢書》學史,亦開啟民國以來漢史的研究。要言之,清人治《漢書》學,是在「漢學」思潮的學術背景下,對《漢書》進行的考索與整理。同時,與清儒撰述諸經新疏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了「漢學」解釋典範由經學擴展至史學的歷史過程。
|
2 |
顏師古所作音切之研究董忠司, DONG, ZHONG-S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顏師古字籀,雍州萬年人,齊黃門侍部之推孫也。父思魯,以學藝稱,尤工訓詁,武
德為秦王府記室參軍。
師古既奉詔刊行五經定本,又預修五經正義,如周易正義,即師古與孔穎達等共撰,
自定本、正義頒之國冑,用以取土,天下奉為圭臬。此其一。唐興,君臣上下,一志
於史業,史通古今正史篇謂中書侍郎顏師古、給事中孔穎達,共撰成隋書五十五卷;
今傳大業拾遺記,或謂為顏師古所撰,雖不能定其真偽,而顏師古之史學可知矣!此
其二。師古注漢書,「曲覈古本,歸其真正」,「尋文究例,普更刊整」,「具存舊
註」,「匡矯惑蔽」,「上考典謨,旁究蒼雅」,僻字假借,隨文翻音,為後世史註
典謨,人舉與杜預並稱,此註一出,漢書他家註皆廢。此其三。師古「以世俗之言多
謬誤,質諸經史,匡而正之;」又上代經史音註,或頗訛舛,亦徵引論辨「百氏紕繆
,雖未可窮,六典迂訛,於斯矯革」,後世學者所為讀書札記、或辨難質疑、文字*
校,音韻討論之撰著,大抵昉於師古是書。此其四。師古於貞觀中刊正經籍,因錄字
體數紙,以示*校楷書,當代共傳,號為顏氏字樣。懷鉛是賴,汗簡攸資。自是而後
,字樣之學盛於有唐,迭有增修,如杜延業群書新定字樣,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顏
元孫干祿字書、張參五經文字等,皆祖述師古。此其五也。綜此五事,顏師古之學術
,可謂羽被來學、炳耀千古矣! /
|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