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 /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 cafe and waitress of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1930年代的臺灣,緊跟著日本內地的腳步,吹起了珈琲店消費的流行風潮。不僅在報章雜誌上出現許多以珈琲店(カフェー)與女給為主題的討論,甚至出現「珈琲店時代」或是「女給時代」的稱呼。珈琲店空間的營造,以及女給職業的出現,對當時臺灣社會帶來何種影響?與現今對於「咖啡館」的認知有何差異?當時的社會大眾又是如何看待新興的珈琲店與女給行業?

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珈琲店多半位於都市內部的繁華街道、車站、公園、河岸等交通便利、風景優美之處;而在勞力聚集的港口、礦區附近也有不少的珈琲店家聚集。空間設計則是強調西洋風味,以洋房建築、吧檯洋酒、留聲機、爵士樂、彩色玻璃、華麗吊燈等西洋物質的置入,塑造出擬似西洋空間的消費氛圍,使顧客彷彿置身於異國,得以與日常生活的空間、工作雜務的煩憂作出隔離,放鬆緊繃的神經,同女給耳語絮絮,撫慰身心。然而,除西洋元素的置入外,和式特色的空間配置也巧妙的融合其中,如閑靜的庭園假山水、適合團體聚會宴飲、表演的和風疊敷客室等;充分呈現出和洋折衷的景緻。另外,栽植椰子樹、設置噴泉、冰柱等設計,更是因應臺灣炙熱的氣候所出現的景觀,希望能帶給顧客清涼、消暑的視覺感受。整體而言,臺灣珈琲店的空間承繼自日本內地和洋折衷的型態,加上南國風情的地方特色,構築出西洋、日本、臺灣三地元素混融的珈琲店樣貌。

除此之外,觀察珈琲店文化中的人際互動,不難發現女給一職的曖昧性與中間角色。「女給」的職業定義,雖然是在珈琲店內從事「飲食陪侍服務」,實際上卻是提供顧客一種擬似戀愛的遊戲關係。顧客可以將女給視為暫時的戀愛對象,享受情感甚至是肉體上的慾望滿足。由於女給與顧客的戀愛遊戲,是建立於金錢交易的基礎之上,毋須背負道德責任;是故,當顧客踏出珈琲店外,與金錢等價的服務時間結束後,關係亦應宣告終止,雙方皆回歸各自的生活軌道。然而,將現實生活與虛擬的戀愛遊戲關係相互連接的人亦不在少數,其所引發的拋棄家庭、傾家蕩產、詐騙財色、犯罪事件等案例,逐漸使得前往珈琲店消費一事,充滿著危險的誘惑與陷阱。女給遊走於花柳界邊緣的職業內涵,使其無法成為社會大眾所認知的單純、高尚的職業婦人。又,顧客對於女給所抱持的想像,既要有別於傳統的摩登氣味,又排斥摩登女性所高唱的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新思維,導致女給們必須在傳統與摩登之間,衡量出最能被當時男性顧客所接受的混融特質。

綜觀日治時期臺灣珈琲店與女給的內涵,其混融與曖昧的性質十分明顯。過去討論珈琲店的社會功能,往往援引哈伯瑪斯(Habermas, Jürgen)討論公共領域的功能。然而筆者認為,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並非與現今咖啡館的歷史一脈相連,以哈伯瑪斯的說法進行珈琲店的歷史角色詮釋可能有欠考量。是故,本文最後提出珈琲店文化中看似對立,實際上卻共存於其中的概念,分別為:傳統與摩登、公共領域與私人空間、消費與被消費三大主題,從中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珈琲店文化的混融與過渡。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158001
Creators廖怡錚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