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健康風險評估中的樂觀化偏誤現象-台北市六所幼稚園家長對腸病毒問題之解讀

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998年時,共有四百多位重症病例,其中74位死亡。至此之後,每年都有相關的重症病例及死亡人數傳出。因此,每年到了流行的高峰期,政府相關單位即透過各種管道來傳遞腸病毒的相關知識,然而,這真的促使學童家長正視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嗎?
  在Weinstein的一系列研究中發現,人們有一種傾向,那就是在經驗不幸的事物時,我們會有所謂不切實際的樂觀。傳統上,對於上述現象的產生,大都僅從心理學層面來做探討。但研究者認為這樣的解釋過於單純,因為其並沒有進一步考慮到,健康資訊在傳遞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傳播管道的不同及個人間不同的社會人口特徵,而造成不同的個人對此健康資訊的解讀有差異,並影響其對健康風險的評估。
  因此,本研究想探討的是,腸病毒相關的健康資訊在透過不同的傳播管道傳遞時,如何影響學童家長來評估家中學童的健康風險?是否有所謂樂觀化偏誤現象出現?學童家長及學童間,不同的社會人口特徵,像是學童家長的性別、.學童家長的教育程度、學童本身是否曾罹患腸病毒,及學童本身的健康狀況,是否也會影響學童家長對健康風險的評估?是否有所謂樂觀化偏誤現象出現?
  從實證資料中發現,在自覺健康風險層面上,受大眾傳播管道影響的學童家長較受人際傳播管道影響的學童家長高。從這其實可以看出,大眾傳播媒體在提醒學童家長注意腸病毒問題時,的確有很大的功效。但受大眾傳播管道影響的學童家長,在評估家中學童的健康風險時,確實存在樂觀化偏誤現象,這也證實了Tyler所說的,大眾傳播媒介僅對評估他人風險有影響,但在評估己身的風險上,大眾媒介就顯得較無影響力。而學童家長的教育程度,及學童本身是否曾罹患腸病毒等社會行為層面,研究者證實教育程度愈高的學童家長,其自覺健康風險程度愈低,其樂觀化偏誤現象也愈明顯。這證實過去研究所指出的,高教育程度者或許對許多議題都自認為自己是專家,容易低估他人對訊息的判斷力,並因而認為他人比自己容易被傳播訊息說服。家中學童曾罹患腸病毒者,雖有較高的自覺健康風險,但也出現了所謂的樂觀化偏誤現象。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10000343
Creators陳麗萍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