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共同基金投資行為與處分效果之關聯性—以匯豐中華投信投資人為例

台灣投資人在股票市場的投資行為有明顯的短線進出現象,且在股票有獲利時就急著把手上的獲利實現,若是股票呈現虧損,則一直不肯實現損失,此行為即是行為財務學中所探討的「處分效果」。個人在投信公司任職期間發現,基金投資人的投資行為也出現相同的現象,為了驗證處分效果是否亦存在於基金投資人身上,個人以匯豐中華投信系列基金之投資人為研究對象,並選定發行日期在2000年以前並存續至今的七檔基金為研究的目標基金,欲驗證處分效果是否存在於基金投資人的投資行為中。

在以整體投資人為研究對象下發現,台灣的共同基金投資人存在處分效果,且當持有期間以月份為單位時的處分效果比以半年為單位時的處分效果強烈。若將基金投資人依屬性分類為自然人與法人,分別探討其處分效果發現,自然人與法人均存在處分效果。

一般認為,法人比自然人有更專業的投資評斷與投資理性,處分行為應該比自然人輕微,但實證結果發現,自然人的處分效果只有在持有間以月份為單位時達到顯著;持有期間以半年為單位時則沒有觀察到處分現象。法人則不論持有期間的單位為月份或是半年,均存在處分效果。原因可能是法人在季底或是月底,有將會計帳上的壓力,導致法人所表現出的處分效果高於自然人的處分效果。

市場行情可能也會影響處分效果,本研究依據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的台灣大盤加權指數資料,將2000年至2003年6月定義為空頭,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定義為多頭,進行處分效果的驗證。研究結果顯示,基金投資人在多頭時期的處分效果比空頭時期的處分效果顯著,推究其原因可能是投資人在空頭時對獲利的基金會想立即實現獲利,把賺到的前穩當的放到口袋。在多頭時則因為心裡預期手中虧損的基金一定會有獲利的一天,而不願損失將兌現。

投資人應該對自己的投資組合設定停損與停利點,以減少因為心理因素驅動的投資行為減少投資獲利。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932027
Creators李哲宏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