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魏晉忠孝觀之研究 / A stydy of views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忠孝觀」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忠」明顯地表現在士人政治倫理上,即所謂的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即所謂父子關係,且可推廣至一切倫常關係。忠與孝分別用來判別士人在政治與家庭裡的道德實踐作用,也成為個人品德操守的評判標準。本來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卻在專制體制的引導下,幾度混同,使得士人必須對忠孝的先後、輕重來做出抉擇,不同時代下的政治與文化面貌不同也使「忠孝觀」有所改變。
東漢到魏晉,是一個由統一到分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忠孝觀的矛盾衝突族繁可見,君父先後的問題也屢屢被提及。玄學的發展,儒道的會通、名教與自然的融合,使得「忠孝觀」不再沿循前代的原則,而有了不同的闡釋與抉擇。
本文從魏晉的政治發展與學術演變的脈絡下,對士人的「忠孝觀」做一深入研究辨析,以呈現魏晉時期「忠孝觀」的整體樣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1530172
Creators黃秋勝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