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西康建省對川藏影響之研究

我國疆域遼闊,地理環境之差異性極強,風土人情,亦各地異趣。就地勢而言,邊境各地,實乃一高原地帶。東北起興安嶺,經蒙古、新疆、青海而止於康藏,類皆乾燥而冬冷之高地,漢族少而蒙、藏、西番、突厥等諸族居之,人之生活則以畜牧為主。試檢史籍,此等高原本身,常成歷史變遷之動源。高原上民族,由高原向四方發展,扮演我國歷史上異族入侵之角色,卻促成我中華民族數度之大融合。古之鬼方,漢之西羌、匈奴、魏晉之五胡,唐之突厥、吐蕃與遼、金、元或入寇邊關,或入主中原,莫不皆肇源於此高原地帶。不惟此也,高原民族西遷,亦有載於史籍。月氏、匈奴、鳥孫,蒙古皆曾西侵,或入印度,或入歐洲。有元一朝,其帝國橫跨歐亞,亦肇源於高原民族之例也。準是以觀,我國邊疆地帶,乃為一退可以守,進可以攻之區域。誠能擁有高原之全部,於境內諸民族善加撫綏,則邊防似可金甌無缺,得居高臨下,主動因應之勢。漢唐元清,史實昭彰,母庸贅述。惟自民國肇造,五族共和,欣然有望,統一團結,亦拭目有期,然曾幾何時,內開軍閥,政爭割裂混亂之局,外成鷹爪黑熊,南北侵掠之勢,以是西藏告警,新疆有變,而外蒙變色,致邊事蜩螗擾攘,莫可終日,困政府於一籌莫展之境,良堪浩歡,習邊防者能不惕勉,有所獻替。
西康位於我國西部,居西南高原之中心。密邇川、青滇、藏,因氣候地勢之特殊,國防價值亦無形提高,其建省也,正外足以支援衛藏,遙探新疆,鞏固邊防,內亦能拱護川滇,保衛秦隴,屏障西陲。蓋西康為溝通中藏文化之中樞,聯繫漢藏兩族之紐帶,且為政府經營治理西藏所必經之橋樑,今欲開發西藏,撫綏邊民,自非先建設西康不為功,以西康為開發西藏之動力,藉川滇之有力支援,循序漸進此方為解決康藏問題根本之圖,昔姚錫光有言:「::今者極意經營,不於五江流域闢殖自堅(按:所謂五江,係指大金川,大、小金沙江,瀾滄江、怒江而言,全在今西康省境內),再圖西展,乃以區區千川兵,深入遠戌,外無可仰之積,內無後勁之援,馴至達賴出亡,驚棲吉嶺,挾之足重,為患方長,乃謂懾我兵威,戢其狡志,蠻方耆定。端在於斯,西望殷憂,曷其有極::」(見籌藏芻議序),誠至論也。
盱衡當今世局之演變,檢討民主極權權力斗爭之盛衰起伏,誠今人痛心曷極。鑒諸北極熊刻正伸張勢力於印度洋,企圖三面包圖共匪,而印度卻趁火打劫,藉勢吞併錫金,盡撤西藏屏藩,吾國邊陲,從此更為多事,自屬意料而其南北夾攻之有利形熊,亦大體完成,我反攻大陸後,此種形勢不僅有續存之可能,亦或變本加厲,以故肆應解決之方策,我人更應及早圖謀,急不容緩。惟就國防觀點予以探索,則不難發,現加強西康開發與交通整建,仍屬根本之圖,蓋於未來抗俄斗爭中,其真正之指揮供應中心實非四川莫屬,西康密邇川藏,遙聯新疆,其於作戰運輸體系中,實居樞紐地位,能否發揮其功能,及時擔當疏遵川陝、川甘、陝甘新、諸線運輸瓶頸之任務,而不再蹈抗日期間因康藏割裂而交通受阻之覆轍,關係未來戰爭成敗极大,筆者不敏,特就「西康建省對川藏影響之研究」為交,藉以就正於諸先進。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諸論,首就時代背景略予追溯,隨申述個人研究動機與應用方法,資料搜集過程,心得與感想,並就資料蒐集,提供介紹。第二章為從歷史認識西康,乃採用西康史探源之方法,描述我國歷代對西康之開發與經營,希於敘述中了解各朝經營之得失。為敘述方便,區分為商周時代之戎羌,漢唐之經營,宋元明之羈縻以及清代前期之經營諸階段,就正史所載,予以扼要敘述。第三章為從地理認識西康,即本其自然與人文概況之脈絡,首對西康山川形勢,氣候,資源予以敘述。復就行政區劃,民族分佈,社會結構,交通城市,分別予以列舉,而置重於資源與民族分布,社會結構以及未來交通之整建,企圖以自然特性與文化背景作基礎,社會型熊為藍本,交通規劃為手段,揉合而成一股推動未來西康建設之動力。第四章為西康之建省,追溯西康建省之時代背景,以明其使命。本章共分:「建省之肇始-鹿傳霖時期,建省之奠基-趙爾豐時期建省之延宕-軍閥割據時期以及建省之實施-抗戰時期」各節。第五章為西康之建設,敘述西康建省後,實際建設之情況,以明西康建設之成敗,俾作爾後之參考。其中省政機構之遞嬗,乃欲以時間遞嬗為經,以制度變遷為緯,了解西康建設一般動態,並置重農工等經濟建設方面,夷務與墾務經營之提出,乃採重點敘述,至文教設施,即欲就其設施,作普遍,廣泛之描述,覽其成就,究其缺失,並企求從各種因素中,尋出一確切可行之途徑,俾為爾後施教之借鏡。末就建設後所發生之幾項問題,如省會建置問題,社會阻力如何消除,康藏界務如何調整,分別加以分析,提供解決意見。第六章為結論,即就國防觀點,探討西康建省之時代性,可行性及其可能深具之影響又如何?分就對四川、西藏,新疆加以申述,並綜合本文所論,對西康今後建設之重點與步驟,提供個人之意見,以作結束。
本文之成有賴蔣師君章之殷切指遵,授業解惑之情,將永繫心靈,沒齒難忘。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715
Creators黃華煋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