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以資料包絡法探討中國大陸國內銀行經營效率(2008-2010) /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efficiency of banks in Mainland China, 2008-2010

在兩岸經濟活動中,銀行業因為是資金供給、支付系統及金融仲介的中介機構,向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銀行的經營績效,一向受到政府主管機關、銀行經營者高度關注,更是社會大眾最關心的議題。
自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署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修正後,我國不少金融機構積極前往中國大陸設立分支機構、參股投資及拓展業務,兩岸金融業務往來日趨頻繁,中國大陸已成為我國許多銀行積極拓展業務之重點市場,而中國大陸國內各銀行的經營效率如何,始終給予外界模糊的印象。在兩岸互動漸趨積極的狀態下,我們必須加速對於大陸地區的銀行深入瞭解,方能在兩岸競合中運用自身的優點,再尋求適當的合作對象進行參股或策略聯盟,才能在兩岸金融業者競爭中勝出。因此本研究擬以實證分析探討並將研究結果,提供學術研究、金融發展及其他相關等應用,並作為國內銀行西進登陸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運用資料包絡法(DEA),以THE BANKERS 所公布的 Top 1000 World Bankers 2011中之中國境內前20大的中國大陸國內銀行為研究對象,來進行分析,將其2008-2010年三年度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財務報告數據為投入與產出項目之依據,應用CCR模式、BCC模式進行各受評單位的總體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進行分析,再將財務報告中股東結構以TOBIT截斷回歸模型,探討不同之組織或是規模型態是否對銀行經營效率產生影響。
研究發現在20家銀行中,以總體效率值來看,2008年相對較有效率的銀行家數為8家、2009年相對較有效率的銀行家數為10家、2010年相對較有效率的銀行家數為11家;而研究對象中,銀行規模對銀行經營績效具有影響。至於政府持股多少或是究竟是屬於大型商銀或是地區銀行,則對經營績效無影響。,此可能因其大多為政府所持有或是多數持有, 因此其經營績效無多大差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9921006
Creators蕭翔元, Hsiao, Shiang Yu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