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七踏畬族村的親屬研究的重點在於討論福建省閩東七踏村畬族的親屬領域,著重於描述七踏村畬族人的親屬結構與文化實踐上親屬生活的實際面貌,並且企圖將結構的親屬知識與文化對於親屬知識的實踐做比較,以貼近於對七踏村畬族親屬關係的理解。
從七踏村系譜訪問與生活參與中可以發現,七踏村人在親屬生活上,有三個重要的層面可供田野工作者思考與觀察:一、七踏村畬族人的父系親屬體系,一方面表現在建築實體上的宗祠建築及其組織,一方面表現在村民中的父系親屬互助團體「厝下人」身上,而族譜作為一種系譜知識文本化的文化產物,在七踏村造成了村民之間系譜知識的落差,並因此讓祠堂的經營者與一般村民之間,有不同的對父系親屬生活的體驗。二、婚姻與伴隨而來的禮物餽贈/回禮的義務,在七踏村畬族人的生活中,無論在人際交往上甚至經濟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禮物往來的關係,七踏村畬族人建立起頻繁的交表親戚往來的親屬網絡,並且因為性別的差異,已婚夫婦雙方對於禮物往來活動有不同的理解與實踐的策略。三、七踏村畬族人以做親戚一詞來統稱所有與親屬相關的往來活動,並且在生命儀式如出生、結婚、做壽與葬禮上,規範了人群間親屬往來的規則。以上三個重點在本論文在第二章「父系親屬體制」、第三章「婚姻與禮物的餽贈」與第四章「做親戚:親屬生活中的親累關係」,有詳細的介紹與說明。
為反省與理解筆者在田野所見的中七踏村畬族人的親屬結構與文化實踐上親屬生活的實際面貌,論文中提出一個七巧板的比喻,來反省田野工作者的田野處境,以理解七踏村畬族人親屬生活中複雜的文化面貌。七巧板的比喻作為對於田野工作及論文書寫的隱喻,以為在整個過程中同時涉及兩個主體,即報導人(田野文本的提供者)與田野工作者(田野文本的閱讀者);兩個活動,即報導人對田野文本建構的活動與田野工作者對田野文本做理解的活動;以及兩個知識領域的層面,一個是對於對七巧板幾何板塊本身的知識興趣,在本論文中可以視為當作對於親屬基本結構建構方面的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屬於文本的創作(描述)與閱讀在知識上的興趣,在本論文中可以看成是關於報導人的田野文本建構與田野工作者的解讀這樣的理解活動。
論文的結論在於,將親屬視為當地文化知識的一個領域,以親屬關係與相關術語為主,交錯著許多相關的知識如:系譜知識、厝下人團體的運作、禮物交換的規則、禮物籌備的細節、親戚之間的認親原則對於儀式參與者的規範等等,而每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因為性別的差異,因為在人生重要生命儀式上的禮儀傳統,因為年度儀式的需要等等,如操作七巧板一樣選擇適當的文化知識,援引相應的文化概念,而實踐出各不相同的親屬生活的文化面貌。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10000253 |
Creators | 張仰賢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