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從報紙副刊的內容看副刊功能的面貌--以解嚴後四家報紙副刊為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解嚴以後,四家報紙(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副刊在內容、功能的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呈現何種面貌、有什麼差異。另外,就公、民營報紙進行比較。同時欲瞭解副刊的內容、功能,是否反映了台灣的社會變遷。
本研究提出副刊特有四項功能:1.副刊為新興作家的搖籃;2.副刊對讀者的使用與滿足功能,並幫助提昇報紙的銷售;3.副刊協助知識份子身份地位的確立,也滿足了知識份子關懷社會的情懷;4.副刊是社會現代化的催生者,提供知識、技巧、新人生觀、新價值、形成人格結構,鼓勵批評的精神。在分析方法上,本研究針對副刊的內文與發展作深入探討,並佐以內容分析法,檢測四報副刊的內容、功能類目呈現的面貌。
本研究的假設有五:
一、解嚴後,四報副刊在內容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有差異。
二、解嚴後,四報副刊在功能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有差異。
三、解嚴後,公、民營報紙副刊在內容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有差異。
四、解嚴後,公、民營報紙副刊在功能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有差異。
五、四報副刊的內容、功能,反映了解嚴以後台灣的社會變遷。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解嚴以後,四報副刊在內容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有差異;但差異不大。四報只有小說類、座談時事論述類內容有顯著差異;各報均逐漸重視座談時事論述類文章,顯現副刊越來越能反映社會。長久以來,副刊仍以文學內容為主,七○年代以後,副刊逐漸兼具社會參與性、評論性。這可能與副刊長期由文人作家主導,為因應社會變化、讀者口味需求有關。
二、解嚴以後,四報副刊在功能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有差異;前者的差異較顯著。四報的新興作家搖籃功能、讀者使用與滿足功能、與催生社會現代化功能,呈現顯著差異;《中國時報》逐漸較具催生社會現代化的功能。整體而言,讀者使用與滿足的功能最大,這可能是受媒介商業化的影響。副刊仍是培養新興作家的搖籃,可能因為文學雜誌不易存活,報紙每天接近讀者大眾,且副刊長久由文人、作家主持。四報在促進關懷社會功能,和催生社會現代化功能上,均相對不強,可見副刊的社會促動功能仍不敵其文學功能;也由於副刊版面縮小,使報紙的社會促動功能,落實在其他新聞版面。
三、解嚴以後,公、民營報紙副刊在內容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有差異;但差異不大。公、民營報紙只在文學批評類、座談時事論述類、藝術類內容上,有顯著差異。公營報紙比民營報紙更略具有文學批評性,和社會參與性、評論性;民營報紙比公營報紙有更多娛樂性內容,但差異均逐漸減少。整體上,公、民營報紙副刊在解嚴以後,內容越來越近似。可見自由民主的社會,使政經霸權理論,已不適用於報紙副刊的內容。
四、解嚴以後,公、民營報紙副刊在功能分佈型態、與演變情形上有差易;但差異不大。公、民營報紙在四項功能分佈上,都沒有顯著差異。只有民營報紙逐漸比公營報紙,更具有催生社會現代化的功能。可見解嚴以後,自由民主的社會,使政經霸權理論不再適用於報紙副刊的功能。
五、四報副刊的內容、功能,反映了解嚴以後台灣的社會變遷。
解嚴及報禁解除之後,副刊版面相對縮小,但是仍極力維持其文學性,同時兼顧社會參與性、評論性。在文學出版業益形困難的今天,副刊仍然是培養新興作家的搖籃。另一方面,在社會商業化取向的競爭壓力下,副刊竭力滿足讀者的使用需求,避免讀者的閱讀率下滑,呈現了一種 「大眾文化」形式的副刊。
儘管副刊在促進關懷社會、催生社會現代化的功能上,呈現較弱的傾向,長久以來,副刊主編對副刊的認知、運作和理想,已間接地塑造了知識份子的風格形象,影響整個文學發展,以用社會大眾文化。在社會發展日趨多元、複雜之際,副刊更背負了鼓勵創新、批評,介紹新思想、新價值觀、新技巧、新人格結構等社會文化使命。
本研究認為,在解嚴後的自由民主社會中,各報副刊已經不受政經霸權掌控,而有更相近似、多元化、立體化、分眾化等開創性轉變。面對競爭激烈的多元媒體環境,未來副刊必須尋找出新的特色與優勢,方能長久存續發展。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115
Creators施惇怡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