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員林的福佬客

最早注意到「福佬客」現象並提出「福佬客」此一名稱者,為前文獻委員林衡道先生。他透過祖籍、習俗、語言等方面觀察,發現了彰化平原員林一帶的許多居民,應為客家後裔,然而已經福佬化,故稱之為「福佬客」。

本文主要透過開發史與民族關係、祖籍調查與民族成分分析、家族史、信仰、語言以及民族意識等研究面向對員林的福佬客民族團體進行全面的剖析。首先透過文獻方志以及本地的古蹟碑文、耆老口述以及古文書等史料,探究員林地區早期的族群分布與關係,以及員林的開發史。

再者為民族成分的分析:彰化平原是臺灣福佬客分布最多的地區,歷來研究皆稱其為潮州客屬,尤以饒平客居多。員林福佬客的民族身分的分析與釐清為本文的研究要項,本文透過員林主要姓氏進行全面的族譜調查,以釐清其祖籍與客屬身分。在實際的田野調查的方法上,除了蒐集、解析族譜,以釐清族源;並以員林的古墓區作墓碑的祖籍調查,進而與族譜作分析、比對。研究發現,除了饒平客屬,更揭開覆蓋於漳州福佬身份下的漳州客屬,包括南靖客、詔安客、平和客以及少數閩西客(汀州永定)。

關於員林福佬客的信仰研究上,除了傳統三山國王信仰、媽祖信仰等研究面向之外,進而發現五顯大帝信仰與詔安客的連結關係。綜觀之,部分張姓、黃姓家族的信仰型態突顯出具有民族屬性的鄉土神信仰與「家族神」(前者為三山國王、後者為五顯大帝)的意義。

在客語遺留方面,本文透過各姓聚落語言的採錄與比對,分析員林福佬客語言的類型與轉變,並推估語言轉換的年代,以及未來是否有復振的可能,並提出評估與實例。

至於民族邊界的維繫與消長,首先將列舉員林福佬客的特性與客家文化遺留。再者,對於近年來若干姓氏返鄉尋根的現象,作為民族身分溯源的一項重要指標。另將以本文前四章為研究基礎,進而推論員林客家人福佬化的基礎,並釐清「原鄉福佬化」或「在地福佬化」的爭議。最後再探討「朽客」的污名由來,以及「新福佬客運動」的意義,及其未來的展望。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259006
Creators賴閔聰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