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敦煌本《搜神記》研究 / Dunhuang Fiction Collection

敦煌本《搜神記》將現存敦煌文獻《搜神記》寫卷八件綴合為七件,整理後對共得36則故事,再根據學者張涌泉與竇懷編審校訂之《敦煌小說合集》為主要參酌的底本,與八卷本、二十卷本進行比較,將所發現、解決的問題整理成文。敦煌本《搜神記》雖然故事篇則不多,其多數的作品仍是「粗陳梗概」的形式來述異搜奇,但仍有〈田崑崙〉、〈王子珍〉、〈梁元皓〉等篇敘事長達千字以上,其作品融入了細節的增飾和場景的描寫,突破唐前志怪小說的簡古型態,篇幅增加且敘事曲折細緻。作品中運用的手法,具有明顯的民間色彩,與唐前志怪小說刻意追摹史傳筆法有其差異。
敦煌本《搜神記》的內容將區分為三個體系討論,系統間的文字有些許出入、字句有差異,無論系統的文字,都有口語化敘事的形式特徵。本文將先從類型學和情節單元來分析文本內容,再以敘事分析討論其故事模式與特色,同時將八卷本、二十卷本相似、同性質的情節分析比較,以探討故事的核心成分與基礎,呈現說明敦煌本《搜神記》的藝術特色。
由於敦煌本《搜神記》的寫卷是經文人潤飾後所產出的文學作品,與口傳的民間文學有其差異,其形式內容就不同於一般文學的表現手法,除了敘事有差異性外,語言上文白表現也不同。因此,比較討論唐五代講唱的敘事手法上的語言藝術形式的特徵來探討敦煌本《搜神記》的藝術特色,並相較於二十卷與八卷本的不同。
本論文於第一章為「緒論」分為四節,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與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中依故事類型主題說明其情節與結構,並與二十卷本、八卷本及它本相似之故事作分析比較。第三章則是以敘事分析的角度來檢視該本的藝術特色,同時比對二十卷本及八卷本相異處,以說明敦煌本《搜神記》是一本介於口頭與書面敘事的文本。再與唐五代講唱作品相似口語形式的表現,已證實是口頭說唱藝術在文本化之後的具體表現,並檢驗與唐代說話藝術間之關係。第四章則是透過文化意蘊的討論,說明敦煌本《搜神記》在敘事背後所潛藏的思想內容和文化意涵,分成三小節討論「孝子故事在志怪敘事傳遞的意涵」、「異類婚戀的文化意涵」及「鬼神怪異故事中的文化意蘊」。最後,第五章「結論」,則是將敦煌本《搜神記》通俗敘事研究的前四章作一整理,並提出相關延伸性的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並供後學者研究參考之。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0912008
Creators林秀娟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