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網路分析在交通上的應用

最先,網路(Net work)是被利用於電路網上的,但實際上,整個交通路線不啻就是個完整的網路,人口密集的地方可視為一個結點(Node),通路即可視為連線(Arc),連線的負荷量(Capacity)就是通路的最大流量,受地形、路面狀況、寬度、視野等因素的影響。
一個完整的運輸模式,應該包括三個部份:
1.總體經濟模式。包括運輸供給、需要之預測,總體運輸成本的計算等等。
2.網路分析。
3.效益評估。
本文名為“網路分析往交通上之運用”,自然重點在第二及第三部份,第一部份則略而不談,必須用到的地方,只做簡單的引述,並加註可供參考之書籍而已。
據此,本文可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網路分析理論及實例,共包含三章:第一章談論最大流最問題,第二章實是第一章之延續,論述多終點流量問題。第三章是最短路線問題,因為編幅較少,故將多終點最短路線問題直接合併在內。第二部份是運輸網路之評估,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共四章,第四章談論運量分配問額,分別闡述運輸方式之運量分配及交通指派問題,第五章可說是第四章的延續,論及要逕的指派問題。但因其甚為重要,故特將其獨立出來;第六章論及運輸方案之改進與選擇,利用網路分析技術及成本與效益方法將可行的方案做一番改進與選擇;第七章,也是最後一章,將整個運輸網路依混合運輸方式,做一種系統(System)性的評估,這也是第二部份的壓軸,蓋因不同的利益團體,對於不同運輸方式的價值觀念是不同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視之,站在整個國家社會的立場,交通是不是只需做到便宜、省時、方便、安全、舒適就行了?公共環境衛生要不要考慮?社會大眾是否願意以空氣污染為犧牲而來換取上述之便宜、省時、方便、安全與舒適?如果願意其邊際(Margin)又有多大?在生態學(Ecology)逐漸抬頭的今天,這尤其是必須考慮的。
任何一門社會科學,用數學模式來表示必有其缺點存往,假設的種種條件是否能囊括全體所有的情況是一問題,不變的條件事實上又是瞬息萬變的,因而,無法像自然科學在實驗室裡實驗一樣,得出的結果是非常精確的,但是我們如果因此而畏縮不前,也必永無完成之日。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9140
Creators王達楠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