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90年代開始,政府解除利率管制並開放新銀行設立,使傳統放款業務獲利變差,銀行只好降低授信標準以取得更大的授信市場,但在總體經濟惡化推波助瀾下,企業及個人償債困難浮現,銀行呆帳劇增。政府遂發起了第一次金融改革,協助問題金融機構退出市場,並提供銀行合併及跨業經營的法律規範,期望銀行藉由多角化經營,能使獲利能力有所提升。本文利用縱橫斷面資料(panel data)結合時間序列及橫斷面資料的方式,分析1992年至2009年間台灣所有上市、櫃銀行,營業收入多角化對其績效及破產風險的影響,加入其他可能影響因素共同分析。最後,將研究期間由第一次金融改革(2000)為界,分析金改前後,多角化程度、銀行績效及破產風險有何差異。實證結果發現,銀行在擴展非利息收入業務的同時,亦帶來相當程度的風險,足以侵蝕多角化分散風險的效益,並增加銀行破產機率。另外,銀行規模愈大或成長速度愈快,愈能使獲利能力提升,並降低破產風險;台灣銀行業財務槓桿運用能力受到限制,權益資產比愈高,股東報酬率則愈低,但同時具有較佳的償債能力,可有效將低其破產可能。在金融改革前、後,因為非利息收入業務性質改變,使得非利息收入風險提高,雖使資產報酬率愈佳,但是銀行的破產風險也上升。因此,銀行經營者在追求多角化經營的同時,也應注意風險上的管理,而政府在開放新種業務時,亦應制訂相配合的法令措施,以免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352005 |
Creators | 張雅雯, Chang, Ya-Wen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