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國俠形像從何而生─電影慣例符碼、鏡頭語言的觀點

本文由俠之抽象概念出發,釐出俠客概略樣貌為何;並將俠之概貌連結至電影視覺元素,討論武俠電影之慣例符碼與俠造像構塑的關係。

研究發現,俠的定位不脫「以武犯禁」,點明俠習「武」及「犯禁」特質。將此抽象概念再進一步延伸,可得知俠之概略造像──既然俠習「武」,因此對俠的描述,少不了武藝、招式與武器的描寫,從動作與使用器械,我們能得知俠的外在特徵。

  關於「犯禁」的部份,既然俠一開始就不屬於朝廷(既定體制),是而,俠士屬於「江湖」─一個犯禁的場域,從活動空間上,我們也能判別俠與常人不同處。若依據「以武犯禁」的「俠」定義,可概略推論俠之外顯特徵。

「俠」概念到「俠造像」,中間必須經歷「具象化」的過程,否則無以落實抽象定義。而電影之視覺元素──聲效(sound & music)、器具(objects)、時間(period)、環境(location) 、造景( settings)、明星(stars)、服裝(costumes)、光線(light),都是讓俠具象化的媒材。

本文由九○年代《黃飛鴻》片集中,推演出構塑俠形像之電影慣有符碼、鏡頭語言,包括:

1.武打明星。

2.古裝:標示俠之平民出身。

3.武器:突顯俠士諳武術、代言俠士美質。

4.招式:俠士除惡的必備方式;展現俠士仁厚美質。

5.行俠時間:朝綱不振的動亂時代。

6.行俠場域:王法的三不管地區。

7.道具:比喻磊落言行;突顯俠士深諳武術的特長;表徵犯禁時期的器物特質,點出犯禁的概略時間。

8.國樂:歡慶俠之利他行為;表徵犯禁時期的文物特質,間接點出行俠時間。

9.武打慣用聲效:包括武鬥嘶吼、器物斷裂聲。展現俠士使盡渾身氣力,也要為民服務,突顯俠之利他作風。

10.光線:表現俠客嫉惡如仇;烘托武鬥詭譎情境;點出俠士利他作風。

11.江湖:構連犯禁精神、時間、場域、造景。

12.對話:呈現俠士利他、仁恕等美質。

13.鏡頭語言:展現武藝超凡、俠富正義感的特質。

透過這些元素,指陳了俠士的出身背景、行俠動機,並構塑出俠客外貌、行俠場域與武學造詣,也形塑出俠士利他、仁恕、正義、磊落等特有美質。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9451021
Creators賴玉釵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