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2
  • Tagged with
  • 5
  • 5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俠形像從何而生─電影慣例符碼、鏡頭語言的觀點

賴玉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由俠之抽象概念出發,釐出俠客概略樣貌為何;並將俠之概貌連結至電影視覺元素,討論武俠電影之慣例符碼與俠造像構塑的關係。 研究發現,俠的定位不脫「以武犯禁」,點明俠習「武」及「犯禁」特質。將此抽象概念再進一步延伸,可得知俠之概略造像──既然俠習「武」,因此對俠的描述,少不了武藝、招式與武器的描寫,從動作與使用器械,我們能得知俠的外在特徵。   關於「犯禁」的部份,既然俠一開始就不屬於朝廷(既定體制),是而,俠士屬於「江湖」─一個犯禁的場域,從活動空間上,我們也能判別俠與常人不同處。若依據「以武犯禁」的「俠」定義,可概略推論俠之外顯特徵。 「俠」概念到「俠造像」,中間必須經歷「具象化」的過程,否則無以落實抽象定義。而電影之視覺元素──聲效(sound & music)、器具(objects)、時間(period)、環境(location) 、造景( settings)、明星(stars)、服裝(costumes)、光線(light),都是讓俠具象化的媒材。 本文由九○年代《黃飛鴻》片集中,推演出構塑俠形像之電影慣有符碼、鏡頭語言,包括: 1.武打明星。 2.古裝:標示俠之平民出身。 3.武器:突顯俠士諳武術、代言俠士美質。 4.招式:俠士除惡的必備方式;展現俠士仁厚美質。 5.行俠時間:朝綱不振的動亂時代。 6.行俠場域:王法的三不管地區。 7.道具:比喻磊落言行;突顯俠士深諳武術的特長;表徵犯禁時期的器物特質,點出犯禁的概略時間。 8.國樂:歡慶俠之利他行為;表徵犯禁時期的文物特質,間接點出行俠時間。 9.武打慣用聲效:包括武鬥嘶吼、器物斷裂聲。展現俠士使盡渾身氣力,也要為民服務,突顯俠之利他作風。 10.光線:表現俠客嫉惡如仇;烘托武鬥詭譎情境;點出俠士利他作風。 11.江湖:構連犯禁精神、時間、場域、造景。 12.對話:呈現俠士利他、仁恕等美質。 13.鏡頭語言:展現武藝超凡、俠富正義感的特質。 透過這些元素,指陳了俠士的出身背景、行俠動機,並構塑出俠客外貌、行俠場域與武學造詣,也形塑出俠士利他、仁恕、正義、磊落等特有美質。
2

讀者理解與文本結構之交流過程──以閱讀金庸武俠小說之「美感體驗」為例 / Readers'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reading Jing Yong's swordplay fictions: A reception-theory approach

賴玉釵, Lai, Yu-Ch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考察「美感體驗」意涵及發展脈絡,從審美哲學取經並依「接收美學」典範為思辨對象。該典範先賢Jauss等人認為「美感體驗」乃是「審美視域」與「文本結構」交流之產物,故「美感傳播」涉及「審美視域」、「文本結構」、「交流層次」與「美感體驗」等四者。慮及Jauss及其業師Gadamer盼望從華人文化角度了解詮釋過程又如何涵育出特定「美感體驗」,本研究訪談了16位文史科班出身之華人讀者,並選取武俠類型為讀本以理解賞析歷程。 研究發現如下: 就「審美視域」言之,華人讀者審美期待受效果歷史之約制,亦受「使用媒體經驗」、「五感聯想」、「生命週期」與「閱讀史」引導。 就讀者與文本交流之層次言之,華人讀者之創造、渲洩與否定等交流方式多少受在地文化影響。以「渲洩」為例,華人讀者可基於儒家文化或崇尚集群價值觀而「認同」角色,或因期待「皆大歡喜」結局故難接納悲劇而影響「淨化」之交流歷程,再若民族情感與集體記憶等亦扮演關鍵角色。 就「美感體驗」意涵言之,「美感」之本質實與特定社群相關,為當時語境與歷史脈絡所化育之產物。另「美感」之剖析角度亦與在地文化相繫,如華人讀者可從儒、釋、道等基底論及「美」具無常等成份,異於基督教文明強調「沐浴神恩」之感。就「美感」之功用言之,相異社群之讀者亦持不同觀點,如儒家文化涵育下讀者肯定美與「維繫倫常」及「提昇個人修為」相繫,基督教文明陶養之讀者則認為美具「社會整合」或「救贖」之效。 總體言之,本研究以華人讀者之審美歷程為省思起點,從在地角度探索接收美學可再發展之理論、研究方法與實務意涵。本研究認為,閱聽人之情感、生命階段與閱讀史均在審美歷程扮演要角,此為先前接收美學典範較少著墨之處。
3

論金庸武俠小說的絕境書寫 :以"射鵰"三部曲為例 = Research on the desperation narrative of Jin Yong's Martial Arts novels : taking the Condor Trilogy for instance / Research on the desperation narrative of Jin Yong's Martial Arts novels : taking the Condor Trilogy for instance

劉天枝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4

金庸武俠小說中《武》與《俠》的承繼與創新 =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wu" and "xia" in Jin Yong's novels

馮筱然, 01 January 200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江南八俠研究

崔雅慧, Tsui Ya Hs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江南八俠多數是歷史上斑斑可考的人物,周潯、路民瞻、呂元是詩畫名家;甘鳳池則是武術名家,而且自認具有將帥之材。甘鳳池在《清史稿》中有傳,周潯在相關方志和江南案相關資料中,也都有記載;呂四娘雖然不能確知是否存在,但被依附為父親或祖父的呂留良是《大義覺迷錄》案的重要人物。從現有傳記資料看來,如果周潯、甘鳳池、呂四娘、路民瞻、曹仁父、白泰官、呂元等人曾經是一個群體,那麼這個群體中,周潯、甘鳳池和呂四娘等三位成員可能都在盛年,白泰官和呂元可能是中年,路民瞻和曹仁父可能已經是老年,而這個群體的全盛時期應該在康熙中期。但相關諸文本中所言,以康熙晚年至雍正年間為主,且設定周潯為老年的情節,恐怕與歷史不甚相合;也就是說,如果創作者設定時間背景在康熙晚年至雍正年間,依照現有歷史資料看來,曹仁父很可能已不在人世,白泰官、呂元和路民瞻應該已是耄耋之年,周潯、甘鳳池和張雲如已經步入中老年,呂四娘則可能是一位少婦。其次,江南八俠絕不是好勇鬥狠、有勇無謀的莽夫,不是拿武藝招搖的演員,也不是一般的土匪。八俠不會像土匪一樣燒殺擄掠,相反的,他們是有智識、有胸襟、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的知識分子,他們是有意識地做自己要做的事。他們不但有理想有抱負,而且絕不會讓自己落於土匪行徑。正因為八俠是有意識地為理想而努力奮鬥,當理想無法實現或困難重重時,他們必將因此極為鬱悶、無聊、悲憤難平。   江南八俠在文本中的形象,大致可以陸士諤《八大劍俠傳》為界,分為江湖異人時期和民族英雄時期。在江湖異人時期,由於俠客們負有異於常人的武藝,難免會有人在需要幫忙時主動上門請求,這就像文筆好的人會有需要代筆者上門請託一樣地合乎邏輯。透過武術高低來定社會地位是後來武俠小說中,所謂江湖的重要原則,也是習武者成功與否、自我實現與否的準則。維護治安、為鄉里除惡則是習武者能否被視為俠客的重要標準。今日武俠小說中常見之基本的行走江湖原則之一──學武之人,尤其還學到天下知名,就不能不為民除害,至少必須照顧桑梓、造福鄉里;學武之人,如果到天下知名的習武者家附近作案,則無異是向其挑戰,以及透過比武試藝訂定社會地位的部分,早在清末民初的此時就已奠基。   民族英雄時期的作品,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以長篇形式為主。由於篇幅足夠,並且為貫串長篇作品,使結構更為謹嚴,創作者在俠客的習武與成長經歷、不斷地行俠仗義和遊歷過程,以及俠客的內心世界與感情歸宿方面,較江湖異人時期著墨更多。另外,創作者在主張反清時,如何避免流於「為反對而反對」的膚淺內涵非常重要,成長經歷與反清的關係,就是創作者使用的方法之一。另外,在江湖異人時期還只是簡單的男俠勝女俠後,就把女俠娶回家,到了民族英雄時期,因為女俠的出現,在剛猛的打鬥場面中插入纏綿的言情片段已不只是調節文氣,而是正視俠客如同常人一般必備七情六慾,並借兒女之情表現俠客的內心世界,使俠客的形象更趨完整。大俠們的最高理想不再只是建功立業或爭得天下第一,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或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   由於江南八俠活躍的時期主要在康、雍、乾時期,這段時間內的幾個歷史公案都成為文本中,江南八俠不可避免的重要經歷;這在民族英雄時期的文本特別明顯。尤其創作者喜歡以雍正奪嫡案、年羹堯案、查嗣庭案、《大義覺迷錄》案、呂留良案,做為醜化雍正的工具;以查嗣庭案中的「維民所止」附會為雍正死時無頭的預言;以《大義覺迷錄》案強調雍正思慮謹嚴,行事周詳;以呂留良案中呂家的抄家滅族之慘,為雍正暴卒提出解釋(或說揣測?)──呂家遺孤呂四娘刺殺雍正。   雖然江南八俠與真實歷史之間關係密切,但小說畢竟與歷史不同,武俠小說只是依附在歷史上的某一個定點,以真實歷史為背景,虛構一個江湖世界。如果將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放在江湖世界的特徵:「與官府世界分庭抗禮,互不干涉內政」、「俠客活動的非組織化」和「高度倫理化的社會格局」,和江湖世界構成的四大要素:「江湖人」、「江湖土」、「江湖事」和「江湖道」下檢視,《雍正與年羹堯──新血滴子》以前的江湖世界固然不像俠義小說如《水滸傳》、〈趙太祖千里送京娘〉那麼寫實,但也沒有像今日武俠小說中的那麼完整。雖然江南八俠自有獨立的群體、價值觀和生活,而反清復明也是整個群體的大目標,但不論是行俠仗義或殺雍正,諸俠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個人游擊式的、非組織化的,主要以個人意志和力量來對抗江湖的風波險惡。門派組織也只是學習的過程和源頭,既不能成為獨立於官府社會外之江湖世界的重要組織力,也還不具有約束習武者的重要規範。   藉由對江南八俠的研究,不但有助於了解歷史事實與小說虛構之間的關係,也有助於了解清代以降之武俠小說發展軌跡。另外,清末民初的社會文化為仗武行俠小說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而時人重視的行為和價值如:捨生取義、利國利民、尚武精神、擔當精神、反體制、具有原始血氣、相信非理性手段、暗殺……等,也都體現在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中。換言之,我們無須遍讀清末民初以降,超過一千種的仗武行俠小說作品,只要從江南八俠相關諸文本中就可以看到當時社會文化的縮影,這正是通俗文學的重要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3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