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作用機理探討

現代醫學上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種。缺血性腦中風是指因腦血液供應障礙所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常見臨床類型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 中風病以其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為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對該病的防治是重要的醫學和社會課題。針灸治療中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簡單、便捷、靈驗在缺血性中風的治療中佔有一定的優勢,而且其療效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同。為了更系統更全面地探討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作用機制,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一、背景資料 推本溯源,從我國第一部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内經》開始,到唐、宋、元、明、清等時期,對古代文獻中有關中風的病名和病因病機進行了探討。此外,本文還分別探討了目前中醫在中風病治療上的常用方法,特別是針灸臨床的常用方法。 二、電針作用機理的探討 電針對腦組織急性缺血性損傷的保護機理是歷年來的研究熱點。本文收集近10年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作用機理的相關文獻,研究者多使用大鼠或小鼠局部腦缺血模型進行電針幹預,觀察電針幹預後動物模型腦部血流的變化,從神經細胞可塑性、細胞凋亡通道、腦缺血耐受、血管功能修復、炎症因子、血小板凝集、氧化應激等多角度闡述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起效機理。 二、結論 1.通過對古今文獻的研究,我們認為針剌治療缺血性中風具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和良好的臨床療效。 2.通过電針作用機理相關文獻的探討,電針證實對急性缺血性中風具有治療作用,其作用機理與神經幹細胞或祖細胞的增殖、神經活性因子表達的上調、突觸的重塑、提高基因轉錄、調控内源性凋亡途徑、改善損傷内環境、開放側支循环、調節血管舒縮、促進血管網新生、減輕炎症損傷、抑制血小板活化、對抗氧化應激等方面有關。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具有多方位、多靶點的特點,既可抑制腦缺血時的損傷因子,又可以激發機體自身的修復能力,共同達到針灸治療的目的。 希望通過此次文獻研究,為電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起效機理提供參考,使本病的論治更加系統化、科學化,临床治療更加具有针对性。 關鍵字:電針、急性缺血性中風、腦卒中、作用機理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hkbu.edu.hk/oai:repository.hkbu.edu.hk:etd_oa-1000
Date14 June 2014
Creators胡鵬,
PublisherHKB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ource Sets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anguageChinese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Formatapplication/pdf
Source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ightsThe author retains all rights to this work. The author has signed an agreement granting HKBU a non-exclusive license to archive and distribute their thesis.

Page generated in 0.0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