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現況,並探討青少年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學校關係、自我中心、認知曲解與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使用「想像觀眾量表」、「個人神話量表」、「認知曲解量表」、「父母關係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學校關係量表」與「偏差行為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並以在學國中、高中與少年輔育院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得樣本364人,男生213人,女生151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分別採用描述統計、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與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生比起女生在「個人神話不可毀滅性」、「認知曲解」、「負向父母關係」與「學校疏離關係」來得高,但女生在「自我揭露同儕關係」則比男生來得高。
二、高年級學生在「印象整飾想像觀眾」、「自我揭露同儕關係」與「學校疏離關係」比起低年級學生來得高。
三、「正向父母關係」與「偏差行為」兩者與性別及年級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高年級的女生比起高年級的男生有較多的「正向父母關係」,但「偏差行為」則較少。就男生來說,高年級男生比起低年級男生有較少的「正向父母關係」,較多的「偏差行為」;就女生來說,高年級的女生比起低年級的女生則有較多的「正向父母關係」。
四、犯罪組比起正常組有較多的「個人神話全能性」、「認知曲解」與「偏差行為」,但在「個人神話高人一等獨特性」、「正向同儕關係」與「自我揭露同儕關係」則比正常組少。
五、對「認知曲解」的解釋上,社會變項比起自我中心變項可以解釋更多的變異。
六、「認知曲解」變項可以解釋「內隱行偏差行為」較多的變異,但對「外顯型偏差行為」的解釋,「認知曲解」變項則不如「社會變項」與「自我中心變項」的解釋來得多。
七、整體來說,「父母關係」、「同儕關係」、「學校關係」、「自我中心」與「認知曲解」可用以預測偏差行為的發生。
基於以上的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教育與輔導實務工作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教育、輔導與研究在執行上之參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151
Creators陳明輝, Chen, Ming-Hu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