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史記體例及章法結構之研究

本論文各章節的論述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在本章中首先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其次檢視歷來學者對《史記》的研究成果,最後敘明本論文研究的章節架構。
第二章探討《史記》的五體結構。體例是一部典籍各部分之間聯繫的方式,也是作者創作思想和創作內容的表現形式。本章首先討論《史記》作史本旨,探究司馬遷的史學觀,從而剖析司馬遷採取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作為全書結構之意圖。次論五種體例不同的層面功能,觀察其聯繫關係;繼之討論五體首篇、末篇安排蘊含的意義;本章最後透過各篇篇目的次第安排,闡明《史記》篇章安排的意義。
第三章探討《史記》整體結構原則。靳德峻說:「《史記》一書,全具史公史例,不知厥例,何以知史公之史法與史意,不知史公史法與史意,何以究史公之史學乎」。因此本章由綜觀互見、重複累書、人物互襯、人事對比四點切入,剖析《史記》結構各傳之「史法」,以深究史公之史學。
第四章探討《史記》各篇章法結構。關於《史記》篇章結構的特色,余嘉錫先生認為,「司馬遷之文,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未嘗枝枝節節而為之。相其氣勢不至終篇,必不輟筆」。﹝清﹞曾國藩曾舉〈李將軍列傳〉一篇,說明「位置之先後、剪裁之繁簡,為文家第一要義也」,次序及剪裁不可隨意;今人范文芳亦認為,「最能顯示出司馬遷在文學上的成就的部分,不在《史記》的大結構,而在各篇的小布局,以及篇與篇的聯繫上」。因此本章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次序,探究各體的基本結構模式、差異、變例及各體的結構特點。
第五章為結論。在此章中,將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與意義作出扼要的綜論及檢討,並指出此一論題可繼續深入研究之處,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912013
Creators林雅真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