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湖南新政(1895-1898)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 / The Hunan reform movement(1895-1898)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modern china

本論文將重新探討湖南新政的實際成效與其形象的塑造過程。在現今的學界中,對湖南新政的認識受限於維新人士的觀點。因而對湖南新政之認識,往往停留在「新舊之爭」上。此觀點往往過於僵化,侷限研究者的視野。因而,在這種歷史認識的限制下,研究者沒法解釋當時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故只有去熟悉化,以不同的眼光去重新書寫此段歷史,重新還原當時之歷史時空,才能找回失去的歷史知識。
本論文會先探討地方官吏在湖南新政中的角色與貢獻。江標、陳寶箴、張之洞等人在湖南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惟後人對其的認識,往往是經過維新人士而來,因而不免與歷史事實有所落差。所以,重新研究地方官吏的角色,則有助於重新檢討湖南新政之形成過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對於湖南保衛局在湖南新政的影響力,缺乏深入的研究。事實上,在湖南新政的主事者看來,湖南保衛局是為湖南新政成敗之關鍵。本論文將探討湖南保衛局的興起與頓挫,其重點將放在湖南保衛局的構想之形成,在其實行過程中所遇到之困難,以此作為了解湖南新政的一個側面。在湖南保衛局施行過程中,不同人士都對於保衛局的實行有所討論,亦對於其有所批評。而從保衛局的實施過程中,可以證明這些批評有其道理。不過,由於受到「新舊之爭」思維的影響,後人對於這些批評者,多視其為「守舊」,因而對其言論多以負面眼光看待。事實上,這些批評者也是推動新政的主力。但是,在後來的歷史論述中,往往忽略這些史事。究其原因,與湖南士人之間的論爭有所關連。而這亦是決定湖南新政前途的重要關鍵。
所以,本論文將分析湖南士人之間論爭之起因,以及論爭的經過。在此過程中,不同士人之間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矛盾與衝突,從而使得湖南新政遭受衝擊。這些衝擊有的來自於湖南士人本身,也有一些是來自於省外。而這些衝擊,很大程度上與康有為有相當密切之關連。湖南新政與戊戌變法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而康有為一派意圖影響湖南新政的發展,引來不少士人的反彈。因此,士人之間開始出現分歧。而反對康有為一方之人士,往往援引省外反對康有為的言論作為思想資源,以抗衝康學,拿回新政的主導權。因此,他們所反對的,只是康有為一派的康學,而非針對西學。
因此,從當時的歷史時空看來,參與論爭的雙方在思想上均沒有太大的分別。他們對於西學,都抱持接納的態度;在新政的事務上,他們都有所參與。但在後人看來,王先謙等人被貼上「守舊」的標籤。因此,這種觀點如何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所以,本論文將探討當時人如何看待湖南新政,並從而形成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的其中一種特色。在當事人看來,湖南新政並沒有因戊戌政變而中止,在後來仍有所延續。而在日本人看來,湖南士人並沒有所謂的新舊之別。革命黨人和立憲黨人都以湖南新政作為他們的政治本錢,因而塑造一種「新舊之爭」的氛圍。在報刊等傳播媒介的推動下,這種湖南的「新舊之爭」成為當時人的歷史想像,並成為後人對於該段歷史的集體記憶。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153007
Creators羅皓星, Law, Ho S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