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金瓶梅》敘事藝術 / The Narrative Art of Jin Ping Mei

文獻學與文化研究是金學研究的大宗,二者關注的共同點是《金瓶梅》「寫了什麼」;本論文則結合評點及敘事學,整合《金瓶梅》的敘事原則,分析特定敘事筆法反覆出現的用意,有系統地探究《金瓶梅》的敘事特徵及藝術成就,亦即藉著分析敘事者「如何講述故事」,建立起藝術筆法與小說內容之間的關係。

援引敘事理論探討傳統小說,一部份的目的在於更精確地描述小說的特色,而非還原作者的意圖,或尋求完整的詮釋體系。因此,雖然西方敘事理論已發展成一套便於操作的分析方法,但本論文並不完全依循敘事理論解析《金瓶梅》,僅參酌敘事理論能與傳統評點相互呼應之處,論述用語仍以評點為主,取其切合中國文化與詮釋傳統的優點,可避免論述文字歐化之病;也保留評點特意關注,但敘事理論並未探究者。本論文章節架構則大體依照敘事理論建立,不只為了條理分明地說明評點的內涵,也注重敘事理論已經觸及,但評點論述不足的敘事特徵,藉此開拓《金瓶梅》的詮釋面向。

本論文從結構、時空、視角三個層面,析論《金瓶梅》的敘事技巧,並參酌熱奈特(Gérard Genette)的敘事理論。論文第二章便借用他對故事時間及敘事時間的區分,對敘事「延伸」(narrative scattering)的分析,以及科比利(Paul Cobley)對敘事中「期待」及「回憶」的探討,來闡釋《金瓶梅》組織段落的次序所蘊含的意義,並說明書中如何聯繫不連續的片段。本章亦探討評點中「綴合」的觀念,分析《金瓶梅》如何連接相鄰的片段。第三章援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現實效應」(reality effects)的概念,分析《金瓶梅》中的「細節」及評點者的閱讀樂趣,並重新思考蒲安迪(Andrew H. Plaks)「形象迭用」的意涵。第四章則運用敘事理論中的「視角」(point of view)及「敘事情境」(narrative situatiion),重新詮釋說書人及說書情境對傳統小說的影響,並藉助「凝視」(gaze)及「偷窺」(voyeurism)理論,探討《金瓶梅》中擅以偷窺寫人物「破綻」的特徵。

透過本論文的分析可知,作者重新組織包羅萬象的現實生活,使敘事時間及故事時間之間產生對比,不但具有相互映照或延宕懸念的效果,也能涵容同一敘事時間內的諸多敘事線索。各種串接不同片段的敘事筆法,則使人物及事件間產生緊密的聯繫,形成各個事件之間互為因果,錯綜影響的關係。「說書」的情境能聯繫虛構的小說世界與真實的人生,構成小說人物種種所為被公諸於世的語境,滿足聽眾/讀者一窺究竟的好奇心與偷窺欲;以小說人物的偷窺作為敘事視角時,則能突顯敘事視角隱含的意識型態,也使讀者及評點者都成為偷窺者,獲得不同的閱讀樂趣。上述特徵與《金瓶梅》隨處可見的「擬真」描寫,以及「白描」、「沒要緊處」餘韻無窮的筆墨,共同構成《金瓶梅》逼真的時空環境與特殊的講述角度,使讀者藉著虛擬的經驗,在極短的閱讀時間之內,見證西門家的興亡盛衰,感同身受地理解「盛極而衰」及「一切皆空」的哲理。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1510041
Creators鄭媛元, Cheng, Yuan-Yu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