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共的民族主義--對港政策之個案研究 (1978-1997) / Chinese nationalism--China's policy toward HongKong(1978-1997

為了深入了解中共的民族主義,本文從人類歷史面著手探討以下主題--
1.最初起源於歐洲時的民族主義之意義為何?而民族主義在中國又代表著什麼含義?
2.以「工人無祖國」為號召之馬克思主義建黨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合理化本質為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民族主義間的關係,以建立政權並建設國家?
3.以上述問題之探討為基礎,來解讀中共當局為何提出「一國兩制」為理論根據,以及如何透過「一國兩制」將民族主義運用在其對港政策中.
全文共有七章二十節.第一章「導論」;說明全文的研究目的、範圍、方法與架構,以及研究限制.
第二章「民族主義相關概念的定義」;先以起源於歐洲的現代民族主義為主軸,對貫穿全文的重要概念,包括「民族」、「國家」、「民族主義」予以定義,並從民族國家出發,探討民族主義可為國家達到什麼目標與功能,民族主義常以何種形式運作,和具備那些特質.再從世界史的範疇進入中國史,分析「民族」、「文化主義」等概念在帝制時期中國的意義,以及孫中山在十九世紀末引進現代民族主義時,如何詮釋並加以運用.
由於現代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基於特定區域和文化歷史結構下,對民族國家之安全與繁榮產生的情感和認同,以及為了達到民族國家之目標的意識型態和政治運動.又基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思想在中共政權的意識型態中占有決定性的歷史地位,故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中共意識型態中的定位」,擬從這三個向度,來討論民族主義觀從中共建政前到建政後意識型態層面上的演變.
第四章「中共民族主義的運作方式」;筆者限於能力,僅以民族主義的目標與功能為分析主軸,概略歸納1949年後的中國,在種族性民族主義、文化性民族主義和政治性民族主義方面,以情緒、意識型態和政治運動為表現形式的運作.
分析過中共民族主義的整體理論與整體運作後,第五章「鄧小平時代民族主義的政策體現:主權宣示的『一國兩制』」,探討的主題是:以「實事求是建設
有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其意識型態核心理論的鄧小平思想,如何替其民族主義觀建構一套總體政策,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來銜接鄧小平時代民族主義觀與個別政策的實踐.
第六章「改革開放後民族主義在中共對港政策中的角色」;以香港問題作為中共當局落實 修改「一國兩制」的機會,視國內政經體系與國際體系為中共決策者同時面對的整體情境,並從其對情境因素的認知出發,檢視其透過那些行動、手段,以達到其民族主義的目標.
第七章「結論」;即歸納全文研究發現,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的中共民族主義,對於民族主義主觀條件的「社群成員」,一再更動認定標準,導致中國人民對於國家機器的恐懼遠多於認同,並且基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國傳統,必須建構理論概念,來合理化其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意識型態間的矛盾.而從改革開放後中共對港政策中民族主義的運用,可以發現中共當局在政治性民族主義上,仗恃其與日遽增的國力,雖然試圖對人民塑造一種休戚與共的民族歷史認同感,但實際運作上卻只將香港人民視為和平收回主權的工具,並自法律層面防範香港人民,及剝奪香港人民的個人權利,因而喪失香港多數民心,故又尋求對香港人民訴諸於文化性民族主義.最後並就本論文主題未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反思與建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796
Creators林孟和, Lin, Meng-Ho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