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東周楚系文化圈考察 / The culture circle of Chu: observations on Eastern Zhou dynasty relics unearthed in yangtze river valley

本文將討論重心從傳統認知的楚文化圈,轉化為楚系文化圈,以「楚系」文化作為理解江漢流域東周文化的關鍵,而非討論楚人所進行的單面向征服。希望能透過此一研究角度的轉換,關照地域文化內部的多元族群,得以分梳政治權力與文化勢力的影響。
  楚國郢都為楚系文化長期發展的重心,而郢都核心區的範圍,大體可對應為楚國的「王畿」,是以楚王居所與中央官署為中心所形成的區塊。楚國郢都行政體系已有一定規模,然而由地方勢力與封君控制的封邑,以及州的存在,阻礙中央對地方資源的徵調,致使楚王的支配權無法貫徹。
  除了界定楚系文化核心的空間,本文也循楚人追溯先世之記憶,以楚人早期發展的沮漳之地,探索郢都文化的成形。沮漳河沿岸所見的大型城邑與春秋楚貴族墓群,呈現楚文化早期嘗試創新,卻受限於既有禮制之過程。戰國時期,郢都成為楚系文化繼起之重心,本文整合郢都核心區的貴族(士以上)墓葬資料,並參考楚地所出可資對照的實物,探討高等級墓葬所共享的文化特質。
  本文前半部份的討論主軸在於楚國政體規畫,釐清楚國權力核心的範圍。然而,楚系文化圈之成立,政治勢力的拓展雖為其主要環節,最終仍著眼於文化圈內的住民能擁有同時性(simultaneity)的文化認知。先秦時期的政治控制與文化接受的關係複雜,兩者發展的進程是否同軌,仍需進一步考察。本文著眼於考古成果,分別探討楚人與楚系文化自郢都循長江的東、西向發展。對於西境的探討,首先整合渝東地區的出土資料,探討巴、楚文化彼此之間的採借與融合形式,以及整體峽區的物質流通。其後,再將討論焦點放於湘西與西陵峽地區,觀察楚人經營「西境」的模式。至於楚人的東向擴張,則有一段從漢東到東國的歷程,本部分討論著重探討江淮地帶的「吳頭楚尾」之地,將從楚人最初的東拓目標──漢水以東地區進行討論,再順長江而下,繼續討論楚國勢力東進至江淮間的過程,以及楚系文化於東國結構之下的發展。
  戰國末期,楚作為政治實體已趨消亡,但是楚系文化圈生機未斷。楚人「東國」及其延伸的「南楚」領域,仍展現了一定的文化創制動力。此一由湘江、資水流域,經過江漢交會處的武漢,再到長江下游,循長江走向的區塊,在楚國政權亡覆前,憑藉楚系文化而有所整合。直至西漢初年,地方社群的文化表現猶能見其痕跡。當楚系文化不再依憑政治擴張的推動力量,其文化風格之延續,可作為解析早期中國地域文化發展的進一步課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4153506
Creators陳珈貝, Chen, Chia Pe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