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都市人行道佔用之社會意涵分析--以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光復北路、南京東路四段、敦化北路所圍成之街廓為例 / The social meaning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 in the urban pedestrian space

就人行道在都市空間的發展歷程來看,都市設計理念由早期的以人為主慢慢轉變為以車為主,使得人類的社會文化遭受破壞,都市中的人文精神也逐漸被科技精神所取代。五○年代末期,都市規劃者開始反省汽車科技對都市發展所帶來的破壞,於是國外都市紛紛改採大眾運輸系統與人行道路系統來改善都市交通,企圖重塑人性化的都市設計理念.反觀台灣都市,行人權益依然不受重視。準此,本研究首先回顧都市人行空間理論與公共空間社會意涵方面的理論,藉以了解人行道在都市空間中的社會意義,企圖從行人(使用者)的角度來探究台北市人行道佔用問題對行人的不友善。
為避免問題的發散,本研究將研究範圍選定在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光復北路、南京東路四段、敦化北路四條道路,及此一街廓中的健康路與兩條地區街道。並透過實地調查法、次級資料分析法、訪談法等三種方法,來了解人行道的軟硬體究竟是如何造成人行道的佔用情形。由研究結果可知,人行道的基地現況與沿街土地使用現況會與人行道的佔用情形互相影響;而基地現況與沿街土地使用現況兩者,皆可用來檢測主要幹道、次要幹道、地區街道等三種不同類型的道路人行道佔用情形之間的差異。
再就人行道的佔用現況進行深人的思考,可以發現這些佔用情形背後都有其社會意涵存在。究竟交通政策改善的是誰的交通問題?為何人行道上可以騎車,車道上不能走行人?究竟誰有權規劃,誰又在人行道上行走?供行人行走只是人行道的千百種用途之一?從這些問題去詳加採析人行道佔用的社會意涵,可以得到以下四點結論:一、台灣的民主政治導致都市交通政策對車行交通與人行交通的嚴重差距;二、在政府的政策與法令的保障下,行人永遠是都市交通中的最低階級;三、人行道上隨時演出權力三面向的戲碼;四、公共空間的私有化形成政府與行人雙輸,佔用者獨贏的局面。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782
Creators李碩慈, Lee, Shuo-Tz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