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西南聯大的研究 /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1937-1946:A Study of Wartime China's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聯大),是抗日戰爭的產物,由北大、清華
、南開三所平津著名大學組成。鹿橋(吳訥蓀, 聯大三十二年外文系畢
業生)的《未央歌》,就是以描述聯大而膾炙人口。但是, 小說與史實
總有差別,而台灣與大陸對聯大的專門研究迄未出現, 故本論文嘗試以
教育部檔案、國史館檔案、教育部出版品、回憶錄、雜文、訪問記錄、
戰時報刊及有關大學理念的學術文獻,依史學方法,研究聯大史實。研究
結果的重點是:一、抗戰初起,教育部有「平時教育」政策,使聯大得以
成立與維持。二、為適應戰時環境,使學校有效運作,發展出「聯大模式
」, 經由三校教授意見整合與權力分配,教授會、各項委員會、 系主任
成為聯大運作的重心,教授是學校主體,教學與行政工作,多由教授主導
。 雖然有不合法規之處,但聯大教授認為合理。三、教育部想收攏權力
,引起一些聯大教授抗爭。在調整學校行政組織、黨團進入校園等方面,
聯大與教育部的衝突最明顯。 由於經費權柄在教育部,聯大必須接受部
定行政組織、新定課程表、 師資審核和國民黨、青年團進入校園。四、
國民政府擴張大學教育,培育青年,保留社會菁英,用心良苦。 但未能
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使師生飽受通貨膨脹之苦,陷於飢餓邊緣, 身心受
創。不但教育品質無法維持,也使部分師生有怨尤政府之情。五、教育部
的平時教育,並未貫徹實行,側重擴張實用科系, 使聯大工學院、經濟
系學生偏多,各院學生公費待遇也不公平。六、抗戰勝利後的學潮,始於
聯大。中共在學生社團間的勢力, 在學潮中發揮極大作用。由於政府鎮
壓、昆明政局詭異、 中共充分宣傳利用等因素,學潮後的聯大,已非良
好的學習場所。七、從逃難南下,到三校復員止,聯大並非善始善終,
而是從抗戰初的團結,走向離心離德。於重重問題中,聯大解散,留下不
少遺憾。 學潮與校園情況,其實也反映了國共勢力的消長。八、總結而
論,聯大前期、中期,能在艱苦環境中調整適應, 應對教育部、雲南當
局,營造合理、有利的生存情境,教學和研究均有成績, 是難能可貴的
。聯大後期,由於學潮、局勢不安等因素, 「聯大模式」教授主導校政
的權力結構,遭受考驗,教授會分裂,學校草草結束。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4235
Creators楊正凱, Yang,Cheng Ka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