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盧永祥研究 / The study of Lu Yung-Hsiang

本論文實以盧永祥在直皖相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主軸進行探討,袁世凱去世後,直、皖二系即陷入角力戰,一直到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後,直、皖二系的角力戰方告結束,在此過程中盧永祥真可謂是直皖相爭中的皖系健將。
盧永祥出身於天津武備學堂而躋身軍旅,進而嶄露頭角。北洋派分裂後,盧氏因與段祺瑞性格相近,且對段至為仰慕,遂投身於皖系陣營。他在皖系全盛時期,因與另一皖系人物楊善德親善,兩人相繼坐擁上海、浙江,直系視他們為眼中釘。盧永祥因緣際會而坐擁上海,遂使盧氏與上海間的關係成為一個橫跨政治、經濟、社會的論題。直皖戰後,盧氏成為皖系碩果僅存的實力派督軍,段氏對之倚重更深,自此走入皖系的權力核心,對於皖系政策的制定深具影響力,而江浙戰爭的失敗導致盧氏地盤盡失,政治影響力漸失,盧氏的政、軍生涯就此譜上休止符。
本論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直皖相爭中的皖系健將」,探討出身行伍,受教於北洋武備學堂(山海關分校)的盧永祥,如何崛起軍界?進而探討盧氏何以附段?且其如何為皖系張勢?分析盧永祥在上海時的政治態度,以及經營淞滬的重點所在,其中更針對他在松滬護軍使任內所承辦的遣送敵僑論題加以探討。
第二章「入主浙江」,首先探討直皖戰爭對盧永祥往後政治生涯所造成的衝擊,接著分析民初軍閥統治下的浙江政局,及盧氏在浙江的政績。盧氏他與地方勢力(菁英)、商人團體、地方軍隊的關係良窳影響其在浙江政權至深,為本章探討要點。而其如何在不違地方要求下,因應中央和地方的要求,使雙方均能稱意?最後分析盧永祥如何治軍,如何獲致經費以鞏固其權位。
第三章「變局中的肆應」,通章擬以盧氏在軍閥混戰中的肆應,來說明其政治手腕。從其倡議廢督裁兵、響應聯省自治,及其在反直三角同盟中的作用,分析其肆應變局的策略,進而揭示其背後所隱含的真意。正由於其具有高度靈活性,卒使輿論與其本身利益相結合,終能在軍閥間複雜結盟和永不休止的權力爭奪戰中屹立不搖。
第四章「江浙戰爭的衝擊」,江浙戰爭的爆發乃是利益衝突的結果。雙方所爭的是上海兵工廠、稅捐、海運與鴉片。本章大量利用《文史資料選輯》、《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軍事(三)》、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務日報》,來舖陳影響盧永祥至大的江浙戰爭。分析戰前盧氏與鄰省軍閥的關係,以及為何在江蘇、浙江士紳和租界列強極力呼籲和平的情形下仍不免一戰的原因,並進一步說明盧氏在戰爭中的角色和敗亡的原因。
作者希望能在多方蒐集相關資料後,對盧永祥做公正而客觀的歷史定位,而不落入Diana Lary所謂「與研究者融為一體的危險」,或「透過研究對象來看軍閥主義時期的傾向」的困境中。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964
Creators徐敏蕙, Hsu, Min-Hu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