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團體認同與行為意向的探討 / Discussion about group identity and behavior intention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認為,人們會以所屬團體的身份或屬性來定義自己,是一種對歸屬團體的「團體認同」(group identity)。 所探討的是一個已經隸屬於某個低地位團體的個體,在獲得正向團體認同以維持自尊的動機下,思考使用哪一種提高團體認同的策略。
本研究結合了「計劃行為理論」中有關行為意向的概念,同時也將社會認同理論的應用範圍擴大,由此來了解人們是否會進入一個低地位團體的內在心理歷程,使更能清楚地預測該行為。本研究採情境實驗法,以情境模擬的方式操弄可滲透性、穩定性及能力高低三個獨變項,測量351位受試者對進入低地位團體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對該行為的控制感,再測量行為意向。
結果發現,在可滲透性高及穩定性低兩種狀況下,個體對進入低地位團體的態度較佳,同時知覺對該行為的控制感也較高;穩定性低時,其主觀規範較為正向。而且主觀規範、知覺對行為的控制感可以預測行為意向。
同時,個體在可滲透性高的狀況下會比可滲透性低時要傾向使用個人變動策略,而在穩定性低時會比穩定性高時更會使用社會改變策略。另外,除了實質上的策略之外,個體也會使用心理上的策略來獲得正向的團體認同。本研究也以徑路分析來了解及討論各變項間整體性的關係。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750
Creators杜瓊瑜, Tu, Chiung-Y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