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國人的內團體偏私行為-從「關係」角度探討社會認同理論許正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透過「關係」的角度,團體(同一團體)偏私(In-Group Bias)行為上的表現,區別西方學者以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來作為解釋同一行為之內在機制的不同。
在西方學者以社會認同理論解釋內團體偏私行為基於社會心理學所具有的文化及地域性的特徵,以社會認同理論來解釋中國人此一現象的普遍性原則頗令人懷疑。所以研究者從中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的「關係」角度出發,藉此闡釋「關係」對中國人內團體偏私行為可能的影響。
在研究一中,研究者認為純粹以西方的社會認同理論來解釋中國人的內團體偏私行為是不足的;其次,欲證實中國人的團體是建築在「自家人」的觀念上。研究者透過熟人與否及團體類別兩個變項的相互組,設計成四組受試者參與研究。從來自於政治大學的學生,所得到的結果發現,受試者對熟人有較大的偏私行為出現;以及對內團體成員亦出現偏私行為,結果支持研究者的假設,中國人的偏私現象除以社會類別化歷程解釋外,「有熟人關係」的偏私原因也必須考慮。而研究二中,則以情境故事的方法,將大學生受試分成二組實驗組,與一組控制組參與研究。透過變異數分析的統計程序,以證實研究一所得結果的真偽。同時,讓受試者從分配者、旁觀者及被分配者的身份去回答問卷上的問題,以了解受試者在這三種角色下的分配行為。結果發現與研究一有一致性的結論,即內團體偏私與熟人偏私的現象同時存在。
|
2 |
外在環境對女性性別歧視與工作家庭衝突的影響陳雪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外在環境和女性支持性別歧視的關係,透過實驗室的操弄和現實情境的測量進行了解,並探討可能的機制。此外,本論文也探討女性知覺到的負面環境、女性自身的性別歧視和工作家庭衝突的關聯性。根據社會認同威脅理論和Fischer(2006)的研究發現,本論文預期當外在環境對於女性的態度為負向時,女性較支持性別歧視。在實驗室情境中(研究一),藉由訊息價值和訊息來源的操弄,以了解正負面環境和態度來源差異對於女性性別歧視的影響,並透過負向狀態解除和女性次類別評估,探討女性支持性別歧視的可能原因。在現實情境中(研究二),我們請女性填答工作環境量表以測量受試者知覺到的負面環境,並檢驗女性負面環境和性別歧視之間的關係。此外,也檢驗負面環境與女性所經歷的工作家庭衝突有何關係。除了探討女性支持性別歧視的現象與機制外,本論文亦檢驗性別歧視與女性經驗工作家庭衝突的因應策略有何關係。
總結來說,本論文有兩個研究。研究一透過實驗法探討女性因負面環境而支持性別歧視的現象,並關心負面來源的影響,藉此檢驗外在環境對於女性支持性別歧視的影響。並透過兩個可能機制:負向狀態解除和女性次類別評估,以了解女性支持性別歧視的可能原因,其中受試者為223位大學女學生。實驗操弄女性受試者得知男性(或女性)對女性的正向(或負向)評價,並經由三種不同作業探討兩種機制,即採2(訊息來源:男性、女性)× 2(訊息價值:正向、負向)× 3(作業:控制組、負向狀態解除、女性次類別評估)實驗者間設計。結果顯示控制組的惡意性別歧視受訊息價值和訊息來源影響。當得知女性對女性有正向評價時,受試者較不支持惡意性別歧視,而善意性別歧視不受訊息價值和訊息來源影響。根據次類別評估作業,本研究發現相較於正向評價組,負向評價組的受試者會貶抑無能力、負向且非典型的女性次類別。此外,透過對女性次類別的評價,受試者的性別歧視不受訊息來源和訊息價值的影響。
研究二採問卷調查,以32名已婚且有工作的女性做為研究對象,探討在現實情境中女性知覺負面環境與其性別歧視間的關係,以及知覺負面環境、性別歧視、與女性工作與家庭衝突的關係。有別於研究一使用訊息價值的操弄作為負面環境的激發,研究二使用工作環境量表來測量負面環境。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惡意性別歧視與負面工作環境間並無顯著關聯。然而,結果顯示性別角色態度在女性工作環境與善意性別歧視間扮演調節的角色:具有傳統性別角色態度者,其善意性別歧視與工作環境的關聯較不傳統者高,也就是說,性別角色態度較傳統者,知覺越負面的工作環境,其善意性別歧視也越高;性別角色態度較不傳統者其知覺的工作環境與善意性別歧視則無關聯。而在探討負面環境對於工作家庭衝突的影響時,我們發現越知覺負面工作環境,受試者感受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壓力越大。
|
3 |
台灣地區人民對兩大政黨與政策的認同取向-社會認同理論的驗證 /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Taiwan area people - A demonstr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高恒信, Gau, Handsom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十年來的台灣,政治舞台上一直是由兩大政黨扮演主角。然而,兩大政黨支持者意識形態的嚴重分歧,導至在政黨政治的發展過程中,蒙上一層情緒化、不理性的陰影。本研究乃選擇了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做為論文的理論依據,企圖探討這些問題。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內兩大政黨的支持者,如何形成其政黨認同,以及對政策的判斷是否受認同團體的影響而有所偏差。研究方法的使用,除了設計一問卷,來了解兩大政黨不同的意識形態,並企圖驗證台灣地區人民對於政策好壞的判斷,是否受其政黨支持屬性所左右。另外,在文獻的探討過程中,也對兩團成員的認同發展,做了一些探索與推論。前一部份符合心理學科學實驗的典範,後一部份則檢示歷史的發展,偏重於邏輯的推理。在實徵研究方面,分成兩個部分。研究一是使用一份自編的政黨意識形態問卷,施以大樣本問卷調查,比較兩大政黨支持者所具有的不同意識形態,以及不同的族群自我定義。研究二以一個實驗操弄來驗證內團體偏私現象。研究結果發現,新的族群分類方式正在取代原有的省籍分類,一種抽象的族群自我定義:「台灣人是台灣人」和「台灣人是中國人」的二分法,將台灣地區的人民劃分為兩個新族群。這兩個新族群恰與兩大政黨意識形態相符。另外以本省人和外省人為主的省籍情結並未消失,它只是轉化為上述的兩種抽象定義。因此,省籍的背景,加上個人對中國文化的信仰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政黨認同取向。而一個政黨意識形態較強的人,在對政策的態度上,常常不知不覺的受到己團體意見所左右,而不能客觀地判斷政策的優劣。尤其以民進黨意識形態者所產生的這種內團體偏私較強,國民黨意識形態者的內團體偏私現象則較不明顯。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對台灣政治生態發展所做的建議是,唯有將台灣意識或中國意識視為一種文化意識,而非族群意識。台灣地區人民才可能將族群認同與政黨認同分開
,並發出理性的政黨認同,與團結的國家認同。 / There are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tha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cene of Taiwan politics. The KMT have government Taiwan area over fifty years, which came from mainland China. Being a minority group as opposed to the KMT, the natures of the DPP supporters are not as same as the members of the KMT. Their ancestors have lived in Taiwan for hundreds of years. Consequently, the ethno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al identity are confused with each other for most of the people in Taiwan. Someone would choose suort one political group not because their cognition to politics, but because most their ethno background. It is to say, one whose fathers came from mainland china would mostly support the KMT than the DPP. One whose fathers were birth in Taiwan is mostly support the DPP than the KMT.The purpose of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of ideology between two political groups. Besides I will utilize the real-
life intergroup relationship for proving in-group bias. Two
methods of research were adopted. One i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the other is an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ideology in two groups. The KMT supporters usually have more conservative attitudes about politics. The DPP supporters have more open attitudes with their opinions. The ethno backgrounds usually display the role of accentu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group bias phenomenon has been partly proved. It means that there is a vivid in-group bias phenomenon in minority group. Someone who supports the DPPave a higher rating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talked by the DPP memb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also reveals something. There were two opposed opinions rising to explain someone's identification for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What opinions someone may choose
are usually decided by their political identity. One who
supports the KMT choose more likely the opinion "Taiwanese is also a Chinese." One who supports the DPP accept more likely the opinion "Taiwanese is just a Taiwanese." Because the two opinionsre abstract definition, so they are not decided by someone's descent. That is to say the traditional manners of ethno category by dialect are broken. The new manner of ethno category is not imposed by someone's descent. I am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phenomenon. The rise of the new ethno definition does not only completely displace the old system of category but also confused with each other. It must have the Taiwan people divided into more small groups. So I predict in the future, The ethno identity of Taiw people would be more complicated .
|
4 |
團體認同與行為意向的探討 / Discussion about group identity and behavior intention杜瓊瑜, Tu, Chiu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認為,人們會以所屬團體的身份或屬性來定義自己,是一種對歸屬團體的「團體認同」(group identity)。 所探討的是一個已經隸屬於某個低地位團體的個體,在獲得正向團體認同以維持自尊的動機下,思考使用哪一種提高團體認同的策略。
本研究結合了「計劃行為理論」中有關行為意向的概念,同時也將社會認同理論的應用範圍擴大,由此來了解人們是否會進入一個低地位團體的內在心理歷程,使更能清楚地預測該行為。本研究採情境實驗法,以情境模擬的方式操弄可滲透性、穩定性及能力高低三個獨變項,測量351位受試者對進入低地位團體的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對該行為的控制感,再測量行為意向。
結果發現,在可滲透性高及穩定性低兩種狀況下,個體對進入低地位團體的態度較佳,同時知覺對該行為的控制感也較高;穩定性低時,其主觀規範較為正向。而且主觀規範、知覺對行為的控制感可以預測行為意向。
同時,個體在可滲透性高的狀況下會比可滲透性低時要傾向使用個人變動策略,而在穩定性低時會比穩定性高時更會使用社會改變策略。另外,除了實質上的策略之外,個體也會使用心理上的策略來獲得正向的團體認同。本研究也以徑路分析來了解及討論各變項間整體性的關係。
|
Page generated in 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