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股市價量關係: 工具變數分量迴歸方法的應用葉憶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經由模擬比較Chernozhukov and Hansen (2005)所提出的工具
變數分量迴歸方法與傳統分量迴歸方法在不同的內生性情況下, 其估
計偏誤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藉由工具變數分量迴歸方法分析台灣、新
加坡、南韓與香港股市報酬率與成交量間的關係。以工具變數分量迴
歸方法分析價量關係不僅能完整描繪條件於成交量下報酬率的分配,
亦能修正以傳統分量迴歸方法估計同期價量關係所造成估計結果不具
一致性的問題。本文實証結果顯示台灣、新加坡、南韓與香港的正報
酬率與成交量有正向關係; 負報酬率與成交量多有負向關係。且正報
酬率與成交量的相依程度隨著分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加, 而負報酬率與
成交量的相依程度則隨著分量的減少而逐漸增加。
|
2 |
美國對華出售F-16戰機:中美關係之個案研究 / U.S. Sells F-16 to the R.O.C. : A Case Study of Sino-United States Relationship張可佳, Chang, Ko-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日,美國總統布希於德州瓦司堡通用公司正式宣布,美國將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出售一百五十架F-16型戰鬥機,總值約為四十億美元,若將相關之零組件及訓練費用一併計入,其價格將高達六十億美元。本項軍售案從政治方面而言,可說是自一九八二年以來,美國與中共簽署「八一七公報」後,美國首度大幅度提高對台軍售的質與量,是美國-台灣-中共間三角關係的一個重大轉折。
回溯一九七八年美國宣佈與我斷交後,我國即未再由美方獲致我國所要求之更先進戰機。雖然其間我國亦曾自力研發戰機與其他裝備,但終究是距理想仍遠,助益不大。以我國目前空軍所擁有之戰機而言,泰半均已老舊不堪,甚至到了除役年限,惟限於武器取得不易,仍舊持續使用,以致失事頻傳。就長期而言,亦對我國空防造成致命傷。
不過,前曾提及這筆軍售案,對於美國-台灣-中共間三角關係所可能產生之微妙變化,便自然形成令人關切之點。首先由台灣方面而言,因為該項軍購案是中華民國政府十多年來一直努力爭取的目標,台灣一方面希望積極提升本身的國防戰備力量,引進先進戰鬥機種以替換日漸老舊的F-5E和F-104戰機,以確保空防無虞;另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多年來也一直努力希望突破中美關係受限於「八一七公報」的無形約束,而布希此次調整美國既定的對華軍售政策,自然受到台北方面的歡迎,也正由於台灣方面獲得了有形的實質利益和無形的政治利益,因此國內各界對於此事皆給予高度地正面評價。其次,從中共的角度來看待此事,此一軍售案,自是對「中」、美雙方關係投入一破壞性之變數,雖然美方為此還派遣其亞太助理國務卿克拉克(William Clark)赴北京為其政策提出辯護,最後卻無功而返,可見中共對此事之不滿與憤怒。
至於美國方面,一般咸認為布希此次調整美國既定的對華軍售政策,主要是基於其國內的政治壓力和經濟層面的考慮。就當時之情勢而言,布希總統在波灣戰爭後,其在國內的聲望就一路下滑,面對著總統大選,其聲勢始終大幅落後其競選對手柯林頓,此種頹勢若無法在短期內扭轉,其是否能再度入主白宮則尚屬未定之天。至於在經濟層面而言,布希長於外交、拙於內政,已是眾人皆知。美國經濟的衰退、內政缺乏明顯建樹,美國國內經濟陷於持續衰退及失業率的不斷攀升恐慌中。這連串地困頓,迫使布希不得不決定售予中華民國一百五十架F-16戰機,並親自在德州通用公司宣布此一訊息,希藉此謀求其最大的個人政治利益。
不過除卻前述原因外,尚應有其他層面的因素及考量,其中包括台海均勢及國際戰略的考慮在內。首先,就國際戰略的考慮而言,際此後冷戰時期的開始,代之而起的將是南北國家間的競爭,意識形態的重要性日趨降低,未來經濟的成長及現代化將成為各國發展的重心。面對此一趨勢則中共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必將較冷戰時期為低,在略去了聯中共以制蘇聯的考量後,以及美國基於本身現實層面的需要(如布希為其個人政治前途之打算),華府才會勇於調整其向來不出售精密武器予台灣的既定政策。其次,台海均勢亦為其另一因素,由於前蘇聯解體,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之後,整個獨立國協及東歐的政、經情勢一片混亂,相關各國皆開始自謀生路。為了解除其民生工業的衰退與經濟的蕭條窘境,出售軍武就成為換取外匯及改善經濟的捷徑,再加上近年中共當局在軍事現代化地不斷提升,在由俄羅斯獲得Su-27型戰機後,又積極爭取購置航空母艦,朝遠洋海軍之發展邁進,這些改變自然對台海地區的軍事均勢構成威脅。為提升台灣的自衛能力,平衡來自中共的威脅,所以美國決定依照台灣關係法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地促成本次的軍售案。
當然中共在面對此事的發展,自是以憤怒與反對來表達其一貫之立場,中共向來認為「台灣關係法」只是美國的國內法,而中共與美方的三個聯合公報才是規範「中」、美關係的基本原則,北京堅持按照國際慣例,任何一個國家是不能以其國內法律來對抗其自身所承擔之國防義務。不過,嫻熟兩岸關係者應不難瞭解,美國對台出售F-16型戰機一事並不能扭轉整體間台海均勢,充其量僅在平衡中共軍事現代化對台灣所帶來的心理衝擊,特別是F-16A/B型並不具攻擊性,更不會對中共構成實質威脅。中共真正對此項軍售案所在意的是其可能帶來的示範效果及政治意義。就示範性效果而言,中共擔心此例一開,美國已敢不顧中共反應與「八一七公報」的有形限制,造成其他國家起而效尤,也開始對台軍售,無異使中共在過去多年壓縮台灣國防發展之努力付諸流水。至於其政治層面所擔心者,乃此次軍售是美國與台灣關係由量變到質變的一重大轉折或突破,若再不作出激烈反應,則美、台關係可能尚有進一步的提升與發展之可能。
鑑於前述各項原因之大體分析,本論文將以美國武器輸出制度與外交政策為首,就美國整體外交政策中有關軍援與軍售政策作一分析歸納,其間輔以美國武器銷售管道及其相關法規之介紹,藉以瞭解其武器銷售程序,乃至行政與立法部門間之互動下,對軍武銷售可能產生之影響;其次由歷年美華軍售之探討,追溯過去美華軍事關係之起源,及歷任政府之對華軍售政策演變,使得現今之美華軍事關係能有一更清楚之輪廓浮現與釐清;並試圖將布希政府之對華政策中,尤其是對華之軍售政策予以探討,祈能進一步地分析,何以布希政府任內會作出突破於以往對華軍售既定政策的重大改變,即本次軍售是否會成為一種慣例,或至少創下一先例,或者只是一次特殊的個案,類此問題皆為本文須進一步加以研析與瞭解之目的。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3
第二章 美國武器銷售政策.......................................8
第一節 美國外交政策中之軍援與軍售政策.......................8
第二節 美國軍售層面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利益..................10
第三節 美國卡特政府之後的武器銷售政........................17
第四節 美國對中共與台灣的軍售政策..........................33
第三章 美國武器輸出制度......................................46
第一節 美國武器銷售管道及其相關法規........................46
第二節 美國武器銷售之程序..................................53
第三節 美國武器銷售之行政考量..............................68
第四節 國會之監督..........................................79
第四章 布希政府前對華軍售政策之探討..........................83
第一節 二次大戰後之中美軍事關係............................83
第二節 中美軍事關係之轉變及軍售問題之探討..................88
第三節 卡特政府對華軍售政策................................98
第四節 雷根政府對華軍售政策...............................111
第五章 布希政府之對華政策...................................132
第一節 中(共)美間的三個聯合公報.........................132
第二節 美台間的台灣關係法.................................139
第三節 對華政策的延續與變遷...............................149
第四節 布希政府對華軍售實況...............................159
第六章 布希政府售台F-16戰機之決策探討.......................172
第一節 我國申購F-16戰機之始末.............................173
第二節 台海制空權更易之危機...............................187
第三節 布希政府同意售我F-16之決策過程.....................200
第四節 由F-16軍售案評估美台軍事關係.......................215
第七章 結 論.............................................239
附 錄.....................................................252
參考書目.....................................................318
圖表目錄
圖
圖5.1 美國於「八一七公報」簽訂前後對華軍售金額的變化圖
(1977-1992會計年度)......................167
圖5.2 由冷戰時期至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台軍售金額的變化圖........171
圖6.1 四型戰鬥機作戰半徑涵蓋區比較圖(F-5E、F-5G、
16/J79、F-16A)......................................179
表
表5.1 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關係基本統計表
(1979;1989;1992).....................................142
表5.2 1970至1990年間美國同意我國以執照許可生產之主要武
器系統表.............................................147
表5.3 美國對中共政府間軍售項目表............................162
表5.4 美國對中共的民間商業軍售項目表........................162
表5.5 美國對我國移轉、租借、授權生產之主要武器系統表(1979-
1992).......................................................166
表5.6 美國對華軍售金額表(1972-1993會計年度)...............168
表6.1 F-16/J79與F-5G性能比較表..............................178
表6.2 四型戰鬥機空對地能力比較表(F-5E、F-5G、
F16/J79、F-16A).....................................180
表6.3 「中國威脅論」相關資料一覽表..........................205
表6.4 兩岸空軍軍力對照表....................................219
表6.5 中共戰機武裝配備表....................................224
表6.6 中華民國空軍戰機武裝配備表............................224
表6.7 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生產F-16戰隼式(Fighting
Falcon)戰機對購買國折讓情形表........................235
附錄目次
附 錄I
The United States Code, 1988 Edition, Containing the General and Permanent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Force on January 3, 1989.........................................................252
附 錄II
Joint Communique Issued at Shanghai, 1972....................302
附 錄III
Joint Communiqu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anuary 1, 1979....................................306
附 錄IV
Taiwan Relations Act Public Law 96-8, April 10, 1979, 96th Congress-An Act.............................................307
附 錄V
U.S.-China Joint Communique, August 17, 1982.................316
|
3 |
購併前既存之關係對購併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上市(櫃)資訊電子業與食品業為例黃盈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為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上櫃之資訊電子業、食品業公司,而且其在民國86年至民國92年間有進行國內或國外購併之企業,共選取115個購併樣本進行實證研究。
本研究主要研究的問題即是購併前雙方的既存關係對於購併後表現的影響,本研究認為這層既存關係可以使購併後的整合更加順利、降低因不瞭解目標公司經營狀況而導致錯誤的購併決策之機會,進而反映出較佳的購併後績效。本研究並進一步將既存之關係細分為上下游合作關係、代工合作關係、關係企業與轉投資關係、雙方高層朋友關係四種,探討在不同的關係型態下該既存之關係對購併後表現的影響。
本研究之結果為購併前雙方若存在既有之關係,不論關係的型態,其在營運綜效(營運成本率)及財務綜效(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的表現上皆優於購併前雙方完全無關係者。而購併前雙方若存在上下游合作之關係,其在營運綜效(營運成本率)及財務綜效(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的表現上皆優於購併前雙方無上下游合作關係者;購併前雙方若存在關係企業之關係,其在營運綜效(資產報酬率)及財務綜效(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的表現上皆優於購併前雙方無關係企業之關係者;購併前若雙方高層存在朋友、親戚之關係,其在營運綜效(資產報酬率、營運成本率)及財務綜效(流動比率、負債比率)的表現上皆優於購併前雙方高層無關係者。
|
4 |
相關係數面面觀 / Several Ways to Look 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江美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相關係數r是一個用以描述兩變量之間線性關係程度的指標。它的值域範圍介於-1到1之間,正、負號表示兩變量之間的相關方向,而絕對值r值得大小則表示兩變量間相關程度的強弱。本文主要從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的概念下手,從不同向度切入來探討兩變量間的線性相關性,提供多樣面向的兩變量相關強弱程度的解釋與演繹計算的方法。
|
5 |
中國和土耳其外交關係之研究(1923-1949)娜姿妃, Nazife Govc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史上,中土兩國人民之間雖有著淵源流長的歷史交往和深厚的傳統友誼,雖說有如此淵源但從未簽訂過任何的正式通使條約,也沒有任何的直接外交接觸。直到1925年10月17日,凱末爾總統領導下的土耳其共和國主動謀求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且讓當時土耳其駐比利時代辦聯絡中國北洋政府駐比利時公使王景岐,表示土耳其政府有意與中國發展友好關係,簽訂通商條約。眼看在此時中國北洋政府、土耳其兩國將要簽訂友好通商條約,但由於中國北洋政府擔心,土耳其會利用突厥血緣關係對新疆地區的穆斯林產生影響,再加上不久後中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故使得商談簽訂友好關係的工作遂告中斷。
中國北洋政府與土耳其兩國中斷簽訂條約以後,直到1928年9月,在僑民的建言下,中華民國政府開始與土耳其政府正式展開討論有關通商條約與友好條約的相關事宜。而本篇論文也選擇從這個時間點切入,研究中、土兩國關係經過先前的簽定失敗,而又再一次簽訂時,新疆地區的問題是否仍有疙瘩?。除此之外,本論文也探討有關中華民國與土耳其的外交使節的派遣經過、兩國使節對彼此在他國所受之待遇與其他種種事件的報告整理與中華民國、土耳其兩國之間主要交流之項目(例如:宗教、經濟、貿易、教育…等等。)與兩國對於在二戰期間的態度與看法,本論文整體內容將以中華民國與土耳其,國史館史料為材料背景以多國檔案對照研究法編寫而成,借由兩國外交史料上的觀點以達到平衡觀點的效果,讓整篇論文研究可更接近史實。
|
6 |
反恐時期美中台三角關係:2001_2003陳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在反恐優先的前提之下,對於安全威脅產生了新的指標與定義,這些新的威脅指標與定義亦促使美國與中共、台灣等三方面之間發展出新的互動關係。而這些新的互動關係亦具有三種指標:第一,不合作就是對立;第二,不對抗恐怖主義就是與美國利益衝突;第三,反恐行動與美國充分合作,將持續與各國發展關係。
二、「反恐」成為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最重要的議題,美國將不斷加強其軍事力量,深化與擴大反恐戰爭,並加強與其理念相近的國家合作,同時布希政府也企圖以美國領導的「反恐聯盟」與「民主聯盟」來對付恐怖主義集團與「邪惡軸心」,以建立「飛彈防禦系統」與「先發制人」的戰略原則來因應「惡棍國家」的挑戰,以取得反恐戰爭的最後勝利。
三、九一一事件為美國與中共之間的關係提供改進的機會,中共調整對美國的策略是以善意合作來培養和美國布希政府的良好關係,同時瞭解美國不太可能會在主要戰略議題上讓步,因此,中共僅將目標定位在積極建構與美國政府正常的工作關係。所以,九一一事件後,美中關係發展在反恐戰爭前提下有顯著的改善,因為美中雙方在區域安全及經貿交流上仍存有許多共同利益;但是雙方的發展在台灣議題、人權及防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上,美中雙方立場仍有歧異之處。但未來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後,美中雙方基於國家戰略考量,美中關係的衝突與矛盾又將會重新浮現,美中關係將會呈現出跌宕起伏,各類衝突相互交織的格局。
四、布希總統執政初期,美台關係顯然呈現出比以往「更為親密」的格局;九一一事件後,儘管美台雙方的政治與軍事關係持續進行,但明顯地受制於美中關係的發展而有所限制,美台關係「呈現倒退」的發展趨勢。但未來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後,美台關係也將跟隨著美中關係的跌宕起伏呈現出「維持現狀」或「呈現倒退」亦或「更為親密」的不同格局。
五、中共歷來對台工作最高原則,一直是「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不變,但有關執行策略的運用卻是變化多端,將隨著國內外環境變遷而時有轉變。中共在「十六大」之前的對台政策,仍是秉持「江八點」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作為推展兩岸關係的基調,及強調不放棄使用武力。「十六大」後,中共提出的對台政策,基本上維持「江規胡隨」,仍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呼籲兩岸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並提出「三個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兩岸應擴大交流交往、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六、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台灣介於美國(世界超強)與中共(區域強權)之間,所能發揮影響的空間相對較小。在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之間基於反恐戰爭的需要,使得美中關係獲得改善,美中關係已由2001年間的「戰略競爭者」走向2003年間的「建設性合作關係」,只要反恐戰爭沒有宣告結束的一天,而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持續不變,雙方為了維持國際環境的和平與穩定,美中關係將會朝向穩定的格局發展,不會受到雙方的歧見而有所改變。台灣處在這個反恐時期裡,要生存、要維護國家的安全,就要設法淡化兩岸緊張的關係,加強與美國維持密切的關係。
|
7 |
21世紀中印戰略關係之研究傅淑花, Fu, S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印兩國隔著喜馬拉雅山毗鄰而居的古文明大國,雖有共同的利益訴求與廣泛的合作基礎,但兩國要提升國家關係層次,實現政治經濟互動仍需跨越許多障礙。相互在戰略層次上受到大國戰略取向和政治博弈的嚴重牽制。在美國的戰略棋盤中,印度被視為在南亞地區牽制中國的重要力量,也是美國擴展經濟合作謀取利益的時機。印度方面因根深蒂固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大國思想,對國家利益和長期戰略的體認與運作,積亟促進經濟增長,加強軍備建設,特別是加強海、空軍力量,在印度洋上設立新海軍艦隊,立足印度洋,走向世界已成為印度國家戰略的重心。如上述顯示,中、印兩國的國家戰略和國際地位極為相似,這種相似性無疑是兩國基於自身的根本利益,將國家關係提升至戰略層次並推向新階段的前提。同時印度要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實現其地區和世界政治大國的夙願,中國的鼎立支持也不可或缺。
中、印兩國擁有大國崛起的充分潛質,從幅員、資源、人口、地緣、文明質素而言,均擁有崛起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大國的先決條件。尤其是印度已具控制印度洋及其海上咽喉要道的地緣優勢,這將成為崛起的戰略依托。分析中、印戰略關係發展上,其中有持中印「對手論」者,認為中、印將因為戰略上的競爭而無可避免成為對手;亦有持中印「合作論」者,認為中、印在經濟利益的趨使下,將成為合作夥伴;更有剖析兩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為兩國的交往及未來的發展,將是有「合作」更有「競爭」,也就是中、印競合論的觀點,個人的觀點較傾向後者。
邁進21世紀,最為全球矚目的是中、印兩國經濟的崛起,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兩國在軍事、經濟、外交、國防安全等戰略的競合論述與發展動向。中、印對外戰略都著眼於營造安全穩定、友善共贏的周邊環境;兩者目標均著眼於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以經濟社會發展為核心的國家戰略;就國際層面而言,作為超級強國的美國是影響印度國家發展的關鍵力量;就區域層面而言,中國是印度周邊最主要的大國,也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脅;究竟是競爭大於合作,或是合作大於競爭,將是影響中、印關係未來發展的關鍵變數,同時將影響亞太地區安全,殊值關注與探討。 / China and India are two powerful countries of rich ancient civilizations separated by the Himalayas. Although there are seemingly more interaction and corpo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or a wide range of mutual interests, many obstacles are yet to be overcome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gard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lays a strongly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already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trategically, America sees India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ntrolling China’s power expansion into the South Asia. Economically, America is competing with China for the vast market in India. India is a fast rising country with strong national pride and powerful military forces, seeking to strengthen its dominating power in the India Ocean. Similarly, China is another nation, which is aiming to become the next world superpower. Moreover, as India is trying to become the UN Permanent member, a good relation with China is advantageous since the support from China would be essential in this case.
Considering natural resources, culture, population and strategic location, China and India both demonstrate the great potential in becoming the leading powers in Asia and even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s especially delicate. China and India can be competitors or partners. Strategicall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s unavoidable while economically, the two n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team up as partners.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concerning military activity, economy, diploma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are also the hot topics to media and researchers’ studies. It seems that both nations are inclined to develop a good relation to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in the economical sense while a tight national security cannot be sacrificed. Internationally, America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country in affecting India’s development; however, locally, China can be a major threat to India,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Overall, China and India see each other more as competitors than partners. The development of Asia Pacific region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and decisions made by China and India; therefore, the studies and discussions on China-India relation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
8 |
台灣關係企業形成之研究吳聰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9 |
外交關係與報紙塑造他國映象之相關性研究—一項中美外交關係近年來演變期間我國報紙之內容分析李宗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映象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大眾傳播媒介對映象的形成、加強和改變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本研究之目的乃以「守門人理論」和「認知平衡原理」為理論架構來探討外交關係與報紙塑造他國映象之相關性。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以中央、聯合兩報為樣本總體,依中美外交關係劃分關係「較良好」與「較不良好」兩個階段,再就這兩階段抽取的報紙樣本中有關美國的內容從事分析,依既定的映象類目及強度等級歸類。
資料經統計分析後,印證本研究之三個假設:
1. 外交關係與報紙塑造他國映象之好壞具有相關性。
2. 報紙塑造他國良好映象的比率,在兩國外交關係較良好時期高過兩國外交關係不良好時期。
3. 報紙塑造他國壞映象的比率,在兩國關係較不良好時期高過兩國外交關係較良好時期。
此外,本研究尚有幾點重要發現:
1. 中央日報所塑造映象的贊同性指數在兩階段中的變動幅度大於聯合報,其原因可能有二:(1)不同的消息來源造成,(2)中央日報為執政黨之機關報,兩國外交關係之變化對其影響大於民營的聯合報。
2. 兩報對美國所塑造的映象有集中少數類目的現象,可能基於新聞價值觀念和映象一致性之作用。
3. 中美外交關係良好時期,兩報所塑造美國的主要映象是:與我國友好的,反共的,強大的,友善的,進步的,愛好和平的,有科學精神的,謹慎的,自由的,守信的,樂觀的,有效率的,愛好藝術的,民主的,有正義感的,坦率的,明智的。
中美外交關係較不良好時期,兩報所塑造美國的主要映象是:與我國友好的,反共的,逐漸衰退的,進步的,強大的,親共的,友善的,愛好和平的,姑息的,現實的,有科學精神的,善於外交的,愚蠢的,明智的,樂觀的,熱情的,謹慎的,勇敢的。
|
10 |
高雄市府會關係之研究張宏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府會存在著一些不正常的現象,最明顯的是莫過於對民主政治中的權能分立,缺乏具體的認識,有些人主張「府會一家」,有些人認為府會應「相互制衡」,不管是「府會一家」抑「相互制衡」,各有其利弊。然我們應瞭解者,議會與政府同屬治權的兩個機構,兩者雖有制衡作用,但由於現代民主憲政的體制是在不斷進步,過去民權運動初期的法制,其主要精神在限制政府的權利,保障人民的充分自由,因此將政府與議會之間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嗣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民經濟生活起了重大變化,社會關係趨於複雜,政府的任務急劇增加,職能日益繁重,民主憲政的體制,已由消極的制衡,轉趨於積極的合作。
可是,本省實施地方自治以來,民意代表大抵對地方自治缺乏認識,尤其一般地方議員總認為不處處行使其監督之權,不足以善盡民意代表之責,以致府會雙方時有衝突。欲瞭解「府會關係」究意若何是筆者從事本文研究之動機。
本文計分六章,十七節,玆依次分述如左:
第一章-緒論 首揭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範疇、研究方法,並略述高雄市概況,以及一般地方議員對府會關係的看法。
第二章-高雄市府會的沿革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敘述光復初期的高雄市府會;第二節敘述實施地方自治後的高雄市府會;第三節就府會之職權加以探討;第四節說明高雄市府會關係之特性。
第三章-府會之法制與實際關係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府會之法制關係;第二節說明府會之實際運作者之狀況;第三節說明府會之實際關係。
第四章-府會關係的衝突與協調 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敘述府會關係的衝突,並將其衝突之內容分成立法、利益、派系三方面之衝突;第二節府會關係的協調,說明協調之方式有省政府、政黨與民意三種方式。
第五章-府會關係的比較 本章共分為四節,以陳啟川、楊金虎、王玉雲三位市長就其任內府會和諧與失調的幾個觀點,作一說明,然後就其異同作一評述。
第六章-結論 就府會關係應如何改善及建立,提出幾點改革方向。
本論文撰寫期間,備極艱辛,尤其動態資料之搜集不易,最後得以完成,全承傳師宗懋懇切指導與鼓勵,生實衷心銘謝。復承許水德學長、蔡景軾主任秘書、高有才議事主任、莊文樺議員等之提供資料及接受訪問,感謝之餘,敬誌卷首,以表謝忱。
本論文之完成,由於筆者才疏學淺,資料短缺,再加上未實際任職於高雄市府會方面之工作,其理論與實際可能有段距離,故未盡理想之處,敬祈 諸位師長惠賜指正,不盡感激。
|
Page generated in 0.01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