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法鼓山理念之社會行銷研究

在現今社會,科技的發達帶給人類富裕的物質生活,但隨著科技發展的腳步愈來愈快,自然資源也被大量而快速地掠奪,地球生態環境已遭致嚴重的破壞,人類的未來著實令人擔憂。同樣地,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上,理性與效率的計算也日益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鴻溝,競爭、傾軋腐蝕了人性良善的本心,最後的結果是人人慨嘆世風日下、個個感覺心靈空虛。
  在十七世紀的西方,尼采(F. W. Nietzsche)宣判「上帝已死」,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宗教卻每每撫慰了無數人的心靈,成為他們生存的重要依歸,這清楚顯示了「上帝未死,佛陀仍在」。而在台灣,若干大型佛教團體因其理念吸引了近百萬善男信女的衷心護持,志願奉獻金錢與心力投入關懷社會的行列,這樣的宗教感召力量由衷令人驚嘆,也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法鼓山的精神導師──聖嚴法師,以終生還報三寶恩的願心,海內外奔波弘法,實踐其「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並以「禪修」接引大眾「提昇人的品質」。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的推手自我期許,十數年來持續不斷地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推動「心靈環保」的觀念;並以聖嚴法師所揭示的「三大教育」──「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來落實「心靈環保」。而在迎接千禧年的前夕,法鼓山提出了「心」五四運動,以「四安」、「四它」、「四要」、「四感」、「四福」所涵攝的觀念與方法,做為因應二十一世紀的新生活主張,目的在將深奧艱澀的佛法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大眾受益。因此,法鼓山所傳揚的佛法是生活化、人性化、人間化的,這的確印證了一句話:「佛法不離世間覺」。
  本研究植基於對法鼓山理念向外推展運作的關注,憑藉社會改革的重要策變工具──社會行銷做為切入點,系統性地剖析了法鼓山理念的社會行銷過程。而本文在研究的路徑上,乃先針對社會行銷的重要理論做一檢視;而後蒐羅相關資料以瞭解法鼓山的背景,並探研聖嚴法師的思想脈絡,從而釐清法鼓山理念的內在意涵與外延意向;之後,更深入訪談了法鼓山體系中與本研究旨趣相涉之重要單位的內外部人員,復藉由社會行銷的分析架構,以總體、個體兩個層次,分別就法鼓山整體的理念行銷運作,與具體的活動個案,深入分析其實際運作過程。誠然,在研究分析之後發現,法鼓山的理念正如前述所說的,雖是源自於佛法,卻相當生活化、平易近人,因此很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及接受;至於其理念的行銷運作方面,也確有諸多可資其他組織借鏡之處,例如聖嚴法師一再期勉法鼓山弟子們要學習菩薩的慈悲與智慧,要從己身做起,進而影響他人。此外,在筆者實地參與觀察之際,深深感受到法鼓山信眾們的奉獻精神,也發現聖嚴法師本人具有強烈的「葛理斯瑪」(charisma),他從容自在卻悲天憫人的氣質,以及對青年學子開示時的幽默風趣、妙語如珠,不僅擄獲了法鼓山全體弟子們的尊崇,也征服了年輕學子們的心。
  至於後續研究的方向,建議深入探究宗教領袖的「葛理斯瑪」是否能在組織領導走向「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的過程中完整被承接,而不致「政隨人亡」,這應該是一個頗值得深究的主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10000185
Creators胡安婷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