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不結盟運動的演變及其角色之分析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Role and the Developement of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不結盟運動與一般的國際組織不同,事實上該運動沒有組織章程、成員國間沒有締結條約、未明白設定目的、角色及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嚴格來說,不結盟運動僅是鬆散的、以共識取得結論的非正式國際性組織。此外,該運動也沒有強制遵行共識的條件,個別國家立場有一定差距,不結盟運動可說是一種「聚會」(get togther)而己。但不可否認,透過不結盟運動的協調並取得相當的共識及立場後,身為新興國家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在國際上的力量大幅加強,以「集體外交」之力而得以在國際舞台上擁有發言權和影響力。同時該運動也成為第三世界國家最重要的國際論壇。自一九六一年的第一屆不結盟運動高峰會議在南斯拉夫的貝爾格勒舉行以來,至今已召開第十屆高峰會議,在成員國的數目及高峰會議所提出的建議,質量兩方面都有顯著的成長。本文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分析不結盟運動三十餘年來的演變,將不結盟運動十屆高峰會議分四個階段來看。第一屆至第三屆高峰會議,為不結盟運動的草創階段。在這一時期(一九六○年代)國際關係正處於東西兩大集團對立的情況。為因應國際情勢,以埃及、印度、南斯拉夫為首的不結盟國家召開第一屆高峰會議,希望對當時危及世界和平安全的情況能發生影響,改善國際緊張情勢。不結盟運動議題便著重支持各地區的獨立解放運動、呼籲國際進行裁軍行動。一九七○年代不結盟高峰會議,展露頭角時期。不結盟國家將改變現存經濟結構的議題提出,一九七三年第四屆的高峰會議首度提出了「新國際經濟秩序」,希望透過發展中國家與開發國家的合作、技術交流、資本流通等各種方式減緩南北國家間經濟的差距所產生的衝突。隨後的幾屆高峰會議經濟議題都是不結盟國家所討論的重點。該議題是不結盟運動所提出最受國際社會熟知的議題,雖然開發國家所給予的配合改變仍相當有限,但不結盟國家確已對國際事務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一九八○年代不結盟高峰會議,內部衝突階段。由於美國意圖主導國際局勢,而對第三世界國家如古巴、利比亞、以阿問題介入干預,不結盟國家對此大加抨擊,因而不斷重申「不干涉、不干預」的原則。然而同為不結盟國家的伊朗、伊拉克間的戰爭,更是不結盟運動深感棘手的問題。一九九○年代不結盟高峰會議,全新定位時期。一九八九年,國際關係進入全新的局面。東歐、蘇聯共產政權相繼倒台,東西對峙已成歷史。美國成為唯一強權,後冷戰時期到來,「新國際秩序」已然成形。不結盟運動形成的背景,已不復存在,「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也失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183
Creators張鳳玲, Chang, Fong L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