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原住民神學」、傳道人與異文化-以泰雅族長老教會為例 / The "Aboriginal Theology" Movement of Tayal Presbyterian Church

本文的主要議題就在於尋找「原住民神學」的著眼點以及它形成的契機。並試圖去理解「原住民神學」這個兼具探討信仰和文化兩方面議題的思潮現象。
一般傳統的神學並不將文化問題納入考量的主體,至今,原住民教會所提出的朝著「原住民神學」的思考方向,這個行動就呈現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社會文化現象,尤其是我們回顧早期原住民教會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歷程,其中就有各種相異文化的因素參雜其中,使人將此與今日「原住民神學」思潮的出現相互聯想;因此本文即從「異文化」觀點出發、透過探討原住民神學的來源,進行一連串假設作為方法的架構,從傳道人與異文化闡述彼此的關係,引證二者交互後產生傳道人文化立場的轉變,導致原住民神學產生的契機;進一步指出所謂的「原住民神學」具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色彩,也因此他 顯示出了不尋常的社會意義與脈絡,在最後,本文將對它做一評估,指出它未來的前瞻性與將要面臨文化與信仰上的困境,以及這樣的討論將對現在學界認識的原住民信仰做一補充和調整。
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就先指出從傳道人的研究出發,來探討「原住民神學」這個代表思潮,他們與異文化觀點的學術關懷有著及密切的相關性。
在第二章中,討論傳道人與異文化彼此的交互關係,筆者以長老會的三大系統:宣教、教育和社會關懷來呈現二者的關係,從這種大範圍的、目前教會對於原住民教會歷史的觀點概述中,發現明顯地呈現異文化因素對這些工作的影響力,但是奇怪的是原住民接受新信仰以及新文化竟幾乎沒有出現衝突抵抗,導致我們看教會歷史的第一印象即是相當平順的過程。然後,真正的宣教歷程是否出於敘述的太過簡化,而掩埋了一些文化問題的蛛絲馬跡?
第三章,筆者進一步以大歷東和行更多的傳道人文本來建立宣教歷程的民族志,以這個宣教過程的民族志,企圖分析出當時各種族籍傳道人的文化觀點與行動,我們從中發現當時宣教的理念和方式的確影響了原住民社會,尤其是展現在社會行為上,看到這些改變的社會行為有的直接影響舊有的部落生活、而制度上本土化基本上則與當時政策令相衝突,甚至也引發國家干預傳教工作的現象、教勢發展受挫、傳道人權威下降等現象已經潛藏。
第四章乃由於歷史的限制,泰雅族本族傳道人相當遲才開始廣泛使用文字、傳播媒體表達其立場;在這個部份,筆者仍以文本分析來探究原住民傳道人的文化理念,藉此與前面不同族籍傳道人相對照,並試圖解釋彼此之間以及大環境的影響如何改變了傳道人的文化態度。由於文化態度的改變,使得「原住民神學」的呼聲也伴隨在本土化運動的實踐中浮現。
第五章前以現象來說明「原住民神學」的出現,就是傳道人文化態度改變的表徵之一;然後傳道人原本歧異的文化態度展現在信仰與神學領堿時,卻引起各種爭議,這些文化行動的展現,都是傳道人從神學的角度來試著探求本族人對於本族文化認同的程度。在這樣嘗試的過程中,目前這股思潮內也有另一種聲音的衝擊,在泰雅族教會內、基於在本色化中持守福音本質的考量,則展現出這股思潮的另一種面貌,這種彼此相互拉扯的力量使得「原住民神學」議題的思潮進行有著極為多變的空間繼續演繹。
在最後一章中,我們回顧長老會歷來的文化行動,可以用Victor Tumer所提出的「社會事件」(social drama)架構,來觀察與解懌。看「原住民神學」生成的整個社會環境,以「社會事件」─破壞、危機、救濟過程和解決再整合,四個主體概念嘗試著理解「原住民社學」在整個社會中展現的意義。我們歸納長老會的本土化歷程為兩次本土化運動,這兩次運動最主要的差異點在於第二次本土化運動開始試圖將本色化議題深化進入神學思考的企圖,藉著行動的實踐之後以及教會內部信仰思考的衝擊,而使得「原住民神學」議題的建構充滿多變的發展性。而這個理念架構也帶領我們發現傳道人自己逐漸形成的信仰與文化概念、他們與當代的大社會相連結的情況,甚至也受到世界性的原住民議題啟發的同時,原住民傳道人不斷與異文化、大社會的互動事件,正是一種社會的過程。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613
Creators謝欣育, Shieh, Shin Y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