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

本研究以臺灣的科技產業裡,四個透過專業分工的經營模式成功,成為同業中最具有創新價值的個案為例,包括聯強國際(專業資訊通路業)、臺積電(專業晶圓代工業)、凌揚科技(專業IC設計業)、華碩電腦(專業主機板業),以「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為研究的主軸,探討:1.產業中專業分工的形成原因?2.成功的專業分工廠商的知識管理模?3.廠商專業分工的結果是否有具體的創新?4.專業分工廠商會不會考慮多角化?研究發現如下:
一、專業分工策略的形成,受到五個因素的影響,包括規模經濟利益、知識專精利益(這兩個因素,係廠商所追求的專業分工利益,利益越大越有助於策略的選擇);廠商面臨的交易成本、產業合作綱路支援的程度(這兩個因素,歸類為產業環境前提,交易成本越低、綱路支援越完備,越有助於廠商對策略的選擇,但是即使是產業環境前提不佳,在某種程度上廠商可以克服之,以追求更大的專業分工利益),最後是核心經營團隊的支持程度(係包括了廠商的知識技術能力、與對專業的承諾與投入,為廠商自發的因素)。
二、知識專精利益的實現,相較於規模經濟利益的追求,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起因於某一價值活動或產品的提供,所需知識或技術有高度的路徑相依的特性,因此廠商透過持續發展與累積該專業知識或技術能力,可以造成競爭者難以短期內模仿、或移轉的核心競爭力,稱之為知識專精利益,係專業分工之策略選擇的重要利益之一。
三、透過對廠商知識管理模式的觀察發現,專業分工利益的實現,有賴於良好的知識管理,並且透過持續建構專業關連的知識,廠商的確有較多的本業創新。廠商的知識管理模式,包括:1、知識創造:強調廠商所專業的價值活動或產品提供高度關連的知識為主 2、知識流通:專注於廠商所專業的價值活動或產品提供關連之知識的的尋找與取得,知識來源多以技術領先的同業,或上下游廠商為主 3、知識蓄積:廠商十分重視知識的蓄積,多半同時將知識蓄積在人員,與實體設備或技術文件上 4、知識擴散:廠商知識壙散的方式,多半強調教育訓練與共同環境的塑造。
四、當專業分工廠商累積的核心知識之知識範疇利益,超過廠商的單一價值活動或產品提供的知識規模經濟利益時,專業分工廠商傾向於透過相關多角化,追求企業成長。
本研究最後呼應Chandler (1990)與吳思華(民85)觀察企業成長(是一種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利益交替追求的過程),進一步考慮核心知識管理的觀念,提出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的企業成長動態邏輯的觀念性模型』。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022
Creators黃博聲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