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產品循環理論之研究

礦業、農業和製造業等,凡是具有高比例的國內可用天然資源的產品,我們定義為Richardo goods這些產品的比較利益決定於國內或區內天然資源的稟賦,這是很容易觀察而不需要經濟理由來說明的事實。除了Ricardo goods之外,其他產品都經過一個循環的階段-由新產品變為成熟品,再由成熟品變為標準品。由於新產品的生產需要相當的技術投入,因此擁有較多技術人員的先進國家-通常是美國-曾先開始新產品的生產。但是隨著需要的擴展,產品開始某種程度的標準化,因此生產成本的重要性開始取代產品的特徵,同時由於生產技術的趨於穩定,使得技術移轉到他國較為容易,再加上其他先進國國內市場對該項親產品的需求擴大,足以支持國內的生產,因此生產區位開始移轉到生產成本比美國低的其他先進國家。最後,由於產品的標準化,使得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投入較少,同時由於產品規格的一致,使得比較利益建立在廉價的勞力成本上,因此開發中國家開始生產這項標準品,並且,當勞力成本的差異大於運輸成本時,開發中國家將出口這項產品到美國市場和其他先進國家的市場。
由於台灣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因此我們討論產品循環理論在台灣的適用問題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台灣的貿易情形是否符合圖2-1中Vernon所認為開發中國家應呈現的貿易現象-即在新產品和成熟品的初期,台灣祇有消費而沒有生產,因此在這階段台灣是該項產品的進口國,到了成熟品的未期,台灣開始該產品的生產,但是祇要生產量小於消費量,台灣仍是處於進口的狀態,一直到產量大於消費量時,台灣才開始出口。
根據我們第四章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1)台灣二十多年來主要製造品的出口,除合板因海關資料不全外(註一),其他如紡織品、電機及其製品,塑膠及其製品,和橡膠及其製品等產品,都是先經過入超的階段,然後才開始出超。雖然我們無法很精確的劃分這些產品在那一段期間是進口替代階段,在那一段期間是出口擴張階段。但是就我們第四章分析的結果顯示,這些產品都是由進口替代階段演變到出口擴張階段,這是無可置疑的。
(2)從電機及其製品出口的迅速增加和其國內生產的增加率大於紡織品增加率的情形來看,台灣的產業已逐漸由勞力密集的紡織品轉向資本密集的電機品的生產。
由於上述兩種情況者符合產品循環理論所解釋的貿易現象,因此我們認為產品循環理論可以適用於台灣過去對外貿易的發展。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514
Creators劉福邦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