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失衡的控制:評鑑制度對大學教師勞動過程的影響 / The unbalanced control : The impact of evaluation on the labor process of university teacher

1980年代起學術研究開始出現大量趨向市場化的現象,各國政府為了因應市場化的趨勢及維持國際競爭力,高等教育場域開始採用各種宣稱客觀的量化評量表,作為衡量辦學績效的指標,影響所及除了大學經營與學生之外,以學術研究與教學為業的大學教師更是首當其衝。在政府及學術領導階層針對整個學術界積極設立各種規章、加強各類學術評鑑的此刻,身為主管機關代理人的學校當局會採用何種方式貫徹上層的政策理念,而作為最受評鑑制度直接影響的當事人,大學教師面對來自校方的管理機制又將如何因應?我希望藉由勞動過程的理論脈絡,進一步理解校方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研究發現,校方在升等制度、績效評量甚至是各式獎勵辦法都偏重以研究項目為評鑑重點,為了促進教師投入研究工作,無論直接明訂研究部分佔評量標準的較高比例,或表面上降低教師授課時數、減少教學負擔,實則與升等掛勾,間接回歸到對研究工作的要求,都是學校當局為了服膺主管機關要求、確保獲取經費的手段。而在教師的因應方面,教學與服務二個項目並無太大差異,包括新進教師需負擔額外課程的現象或是參與服務活動的狀況,在各學院間都頗為一致,同時這二種工作內容也都較不受評鑑制度左右,亦即教師不太會因為評鑑因素而改變教學、服務的質量。唯獨在研究方面,由於該項目在評鑑體系中最具關鍵角色,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師們不僅拚命學習投稿技巧,更會不時地使用各種偷吃步來增加論文產量,其用心之積極可見一斑。

此外,針對評鑑制度的實施,教師們展現出抵抗與順從二種反應,表面上順從是多數教師服膺的態度,但我認為抵抗才是真正促使教師形成「同意」的關鍵。所謂順從,無論是曖昧的「欲拒還迎」或毫不掩飾的「坦然以對」,都是教師們主動依循評鑑制度的運作,S/SCI、TSSCI等標準只是在現階段被視為獲得更高職位與報酬的重要條件。而抵抗層面,無論是透過正式管道的「要求取消」或非正式管道的「不予理會」,抗拒的也是校方尊崇特定標準的態度,而非制度本身。抵抗只是調整或消除某些重要條件,並未改變遊戲規則(評鑑制度)的本質,教師們運用擅長或偏好的學術標準與形式反而更容易進行學術產出,而這個過程也再次強化評鑑制度存在的正當性,說穿了仍是一種符合校方預期的利益結果。

最後的疑問在於,大學教師作為一種自主性極強的教育人員,其專業自律的程度應該高於一般勞動者,即使沒有外部的考核機制,應該也能像醫師、律師等其他專業勞動者一樣形成類似自律公約的工作規範,然而我們看到的是教師們接納了這套由官方推行而來的評鑑制度,這種作為算不算對專業自律的否定?我認為答案不盡悲觀。或許既有的評鑑制度有其缺失之處,但因為現階段並未有具體的自律公約,一旦出現不適任教師時若無任何規律措施,除了可能影響學生受教權益,也會對其他教師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評鑑制度在這種時刻扮演的他律角色正好補足校園裡應有的自律缺口,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評鑑制度正當性的再強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262011
Creators郭育誠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