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電腦居家化之媒體論述分析(1995年-1996年) / Media discourse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of PCs 1995-1996

本研究採用論述分析來研究台灣電腦居家化初期的出現的流行論述,經由檢視媒體論述,來挖掘出社會對家中電腦投注的文化意涵,瞭解電腦進入家庭過程中出現哪些論述,這些論述又怎麼反映當時的社會價值與訴求。研究資料的分析時間為1995年至1996年。分析的媒介以平面媒體為主,包括報紙、雜誌、平面廣告。

電腦居家化的論述大多都和「有小孩的核心家庭」相關。對於核心小家庭而言,學校成為比企業更重要的聯結家庭和電腦的仲介,父母往往是為了小孩購買電腦,而不是自己。電腦可能是橫亙在父母與小孩間的代溝,父母不懂電腦語言、文化,而難以進入孩子的世界;相對的,也可能成為兩代之間溝通的橋梁,成為另一種親子關係促進器。

電腦居家化論述中,女性的角色多劃限成小家庭中的母親角色,消費電腦的動機為能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職責。不過女性仍在社會設限的眼光中,致力尋找抗爭的可能,展現對於電腦求知的渴望,只是渴求而不可得,跳脫過往認為女性對於科技使用上完全弱勢的形象,反映女性對於科技的恐懼其實是由周遭社會環境塑造出來的。

電腦居家化四面向中納入、佔用、轉化的概念都和電腦家庭的想像「核心小家庭」相關連,但無法斷論是否是由核心小家庭出發,形成其它概念的相關論述;亦或相反。只能說是論述間各有牽涉,互為因果,並構成了主要以核心小家庭為中心的論述。

除此之外,電腦居家化論述在佔用及物化概念上,以將電腦「去高科技形象」的論述為主。同樣的,物化的空間論述為電腦外觀和家庭美感衝突所苦,因此從消費端和生產端都可見到擺脫電腦高科技形象的努力:消費端試圖降低電腦外觀擺在家中的衝突感,同時生產端則調整電腦外觀設計,推出更時尚的家用電腦產品。

從家庭概念的角度來看,電腦居家化的論述主題是界線的延伸以及模糊。電腦被想像成家中的神經中樞,未來的使用者可從遠端控制家庭中的各式電器,家庭隨著電腦遙控延伸至遠方。不只家庭概念向外擴張,社會也滲透進家庭,讓家庭/社會界線日趨模糊。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6451011
Creators蔡宛真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