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少年時期經歷親職化者經驗之探究─以單親家庭為例 / Parentification and its impact on adolescent children of single-parent family .張榕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子女承擔父母親的角色與任務時即為親職化(parentification)的表現,親職化的孩子在看似成熟懂事的背後,這樣的責任和心理負擔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沉重的重擔,親職化的孩子在台灣的社會可能受到不同的讚揚與鼓勵,但也可能因此受到更多的忽略,或因為文化的壓力下而更加壓抑個人的需求。那麼具有親職化經驗之個體,在日益重視個體自我與社會文化強調「孝道行為」的思維下,擔任家中親職化的經驗是否對個體產生影響?影響究竟為何? 在傳統的文化影響下,親職化經驗者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承擔家庭責任的角色?
為探討此一問題,本研究以質性的深度訪談為方法,透過於在兒童和青少年階段有過親職化經驗的個體以回溯的方式,分享自己在面對親職化的經驗與自我的看法,共成功訪問了七為具有親職化經驗者,並進一步分享這樣的經驗對成長過程的影響,研究發現如下:
一、結構性、功能性之單親家庭以及衝突的家庭中較容易出面親職化現象。然家庭缺位情形,並不必然為形成親職化的現象。需分析家庭資本的變化,由於經濟條件不佳,或是因為家庭結構的改變影響身心適應,而造成在照顧、陪伴的改變,並由於社會支持的不足使得父母親的情緒受影響,而為因應家庭中的改變,家庭中會出現新的懸缺賦予某位成員改善這些狀況的職責。
二、在親職化的表現上,以工具性親職化任務而言,包含家庭的「經濟支持與補充」、「家庭勞務協助」、「管教照顧手足」以及「照顧家庭成員」;在情感性親職化任務方面則包括「衝突協調」與「情緒安撫」兩大面向。
三、在影響方面,親職化經驗者表示親職化經驗使得「活動時間受限制」以及對人性「抱持懷疑不信任」,且內在心理感受趕到「辛苦疲累」、「協助有限,擔心愧疚」、「自貶自卑,缺乏自信」、「故作堅強,內心脆弱」、「獨自承擔,負荷沉重」、「責任加重,壓力龐大」,「悲觀絕望,期待解脫」;但表示此一經驗使得自己「成熟獨立」、「社會歷練,處事圓融」、「面對困境,勇於承擔」、「將心比心,鼓勵協助他人」、「自我要求,表現突出」,而在內在心理表現部分則包含「協助家庭,肯定自我」。
四、親職化為一歷程現象,可以區分適度低親職化、適度親職化、過度親職化及破壞性親職化,而親職化可以區分為主要原因在於家庭資源無法有效獲得或是隨時間推移而使得家庭支持系統不斷弱化,將使得親職化子女角色與任務將隨年齡而不斷加深與加廣,家庭責任不斷轉移造成家中某位子女過度承擔,而親職化子女心境表現開始產生變化,家庭界限也愈趨模糊,使得親職化者由適度低親職化逐漸走向破壞性親職化。
五、親職化者多數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是受到忽略、不被重視的,期待父母關注的心情。但若能獲得來自父母的適切回應,將是影響正面的自我感知的契機,親職化者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因此對於家庭的付出感到驕傲與自信。
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正視親職化現象
不論是家庭、學校或是社會都應正視親職化可能對於個體的不利影響。應開始體認對家庭的付出不應是被無限上綱的,對家庭成員的犧牲與付出也不應被視為完全地理所當然。對於過度承擔家庭責任超齡負擔家庭任務的孩子,不應僅為提供表揚或讚賞,而應重視其年齡發展上之需求,適時給予協助與資源,提供關懷與之支持。
二、發展兒童照顧政策
政策上可設立社區照顧中心,安排夜間照顧以及寒暑假照顧課程,訓練大專以上學生擔任,一方面可提供工讀機會避免因工作影響學業,一方面也提供家庭管道以減輕父母或是親職化者擔負家庭照顧責任的壓力。此外,社區的照顧中心應有專業人員更能第一時間掌握家庭的相關狀況,提供必要的協助。
三、擴大脫貧就業方案實施
脫貧就業方案目的在於使家庭中子女不需擔負過多家庭經濟壓力,防止兒童或少年被迫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持者與協助者,避免剝奪他們應有的「適當的童年」(吳書昀,2010)。僅有當家庭的壓力能夠有機會獲得舒緩,家庭的需求能夠獲得滿足的情形下,孩子才有機會卸下過度的責任。
四、在實務工作面向增進家庭的支持系統及提供親職化子女支持
社會支持較為薄弱的家庭,孩子會傾向於表現他們對於父母親的擔心與關懷,會試著去照顧他們的父母而成為親職化子女,因而陷入保護與功能障礙的角色中。
未來實務工作上,可以更關注於單親父母的身心適應,提供親職諮詢、舉辦親職講座或是協助辦理自助團體或是支持性團體,以增進單親父母親職能力獲得支持,以直接間接協助家庭中所有成員。
|
2 |
家庭主婦收看電視連續劇動機之研究任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工具,常被視為社會進步與繁榮的象徵,收看電視也被認為是現代人們生活中最方便、最大眾化的一種休閒活動,尤其是每天晚上七點鐘以後這段黃金時間內所播映的連續劇,頗受到一般觀眾的歡迎,尤以歸女觀眾為然。
本文係利用調查問卷方式,來研究我國家庭主歸為什麼要收看電視連續劇?她們收看電視連續劇後獲得何種滿足?由其中我們希望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論。本文只是個小小的嚐試與試驗,但或許能為將來研究有關這類題目的作者,提供某些參考的途徑,這也是作者撰寫本文的企望。
這篇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闡明本文的研究動機,並擬定寫假設,第二章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是統計資料與分析結果,除了一般分析外,並將各層歸女的心理動機加以比較分析,以印證假設是否能夠成立,第四章是將前述三章作一綜合說明,為本文的研究結論。
本文之撰寫,承蒙吾師李瞻先生之悉心指導,並承徐師佳士、閻師沁□多方協助指導,謹此致上衷心的謝意。
|
3 |
國小教師教學創意與家庭作業安排創意之相關研究鄭依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現階段國小教師為對象,希望了解國小教師教學創意與家庭作業安排創意之現況,以及教學創意與家庭作業安排創意之間可能的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教學創新行為量表」、「教學創意動機量表」與「家庭作業安排創意問卷」為研究工具,透過便利取樣的方式,以全省849位國小教師的填答結果,作為資料分析的依據。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 本研究受試之國小教師具有中高程度之教學創意,科任教師之教學創意明顯高於級任教師,而「都市地區」教師之教學創意明顯高於「偏遠地區」教師。
(二) 在家庭作業安排策略方面,教師認為問卷中的各項策略還算符合其實際安排家庭作業的情形,女性教師在家庭作業安排策略中「考量環境脈絡、與生活連結」的因素高於男性教師;科任教師在家庭作業安排策略的「深化學習與提升學生內在動機」、「提供學生自主規劃與選擇」、「沒有固定答案與方式」因素之創意高於級任教師;教學年資在11年以上之教師家庭作業安排策略創意大致較高;而「都市地區」教師在「深化學習與提升學生內在動機」、「考量環境脈絡、與生活連結」、「保持彈性與系列規劃」與「沒有固定答案與方式」等因素方面,皆明顯高於「偏遠地區」的教師。
(三) 就家庭作業的安排內容而言,教師最常安排家庭作業的目的是「複習」,在家庭作業的種類中,教師較常安排「練習」、「閱讀」、「撰寫」類型的家庭作業。
(四) 在開放性資料中,有別於文獻選項的家庭作業安排目的包括:「充實學習能力」、「讓家長了解與參與學習」、「陶冶生活品格與技能」、「維持身體健康」、「配合學校活動」、「處罰」、「打發時間」以及「讓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等;有別於文獻選項的家庭作業安排種類包括:「做家事」、「表演」、「運動」、「活動」、「做好事」、「反省」、「錄音」、「聆聽」等。
(五) 國小教師之家庭作業安排創意與教學創意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六) 國小教師之教學創意可以有效的預測教師之家庭作業安排創意。
|
4 |
大眾媒介與親身接觸在台灣農村家庭計劃消息傳播中擔任之角色黃肇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播活動與國家發展之關係,近年來已經受到認定,而利用傳播媒介協助國家發展之具體事例之一,乃為家庭計劃消息之傳播,其在已開發國家的顯著績效,是有目共睹的,即在開發中國家,亦已蓬勃展開。
但是,由於家庭計劃消息傳播最終目的在說服受播人採用節育,屬於一種「有目的」(purposive)的傳播,其過程之微妙複雜,不言可喻。因此,對於家庭計劃消息傳播過程之研究,有其迫切的需要,庶幾可建立更有效的傳播模式,順利推展家庭計劃工作。
國內有關家庭計劃之宣導活動,近年來的發展,甚為迅速,其傳播過程有何特色?傳播效果如何?均具研究價值,筆者不揣簡陋,決定以「社會調查法」,研究台灣農村家庭計劃消息傳播所涉及之各項問題,包括:影響台灣農村婦女「知道」家庭計劃消息的因素為何?影響台灣農村婦女「採用」節育的因素為何?台灣農村婦女在「知道」家庭計劃消息與「採用」節育之間,經過那些階段?不同特性的農村婦女,對節育傳播的採納程度為何?大眾媒介與親身接觸在家庭計劃消息傳播過程中作用為何?……等;並探討若干歐美流行之傳播理論在台灣農村家庭計劃消息傳播過程中的適用性。
本論文承楊孝榮老師不憚其煩,凱切指導,不論對問卷設計,資料統計分析及論文撰寫,均詳為指正謬誤缺失之處,謹致衷心謝忱。此外,本所詩暖同學協助分析資料;家兄鼎鬆、鬆元協助訪問調查及蒐集資料;家妹秋英、貴英、寶英協助整理資料及校對文稿,使本論文得以如期完成,併此致謝。
又本論文承蒙 董顯光先生新聞獎學金管理委員會補助研究費用,謹併此致誠摯謝意。
|
5 |
兒童社會關係的研究黃木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工作須應用心理學知識及研究方法,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此為不爭之論。然今日我國各級學校實際教育工作中,鮮有從事教育研究者,此又眾所公認之事實。推究其原因,固然受升學主義之影響、及教員待遇過菲薄;然而我們目前經過標準化之測驗寥寥無幾,實施手續又極繁複,致被認為各種測驗之應用及各項教育研究之進行,非專家不能擔任。因此教育研究屬於專家的工作;各級學校的教師憑經驗教學,互不關連。
許多標準的測驗,固然手續繁複,非專家不能實施,然即此認為中小學教師無法進行有益的研究,不免因噎廢食,故筆者不揣淺陋,用較簡單方法,研究教育實際問題。又因群性的培養,為我國向所缺乏,而今日民主社會中群性訓練又極重要,我國教育對學生群性之培養,刻不容緩,是以筆者決定用社會測量法(sociometry),研究兒童的社會關係。
本文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一般心理學理論,說明影響兒童社會關係之因素,共五章。第二部分報告調查研究本省兒童社會關係的結果,並提出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建議,共六章。全文謬誤之處諒必不少,尚請各專家多予匡正。
本研究得力於指導教授胡秉正教授、劉所長白如先生、程法泌教授、黃堅厚教授、路君約教授等恩師之諄諄教誨,及垂楊國校、成功國校、和平國校、銘傳國校、政大實小等各校校長、教導和老師們鼎力協助,謹此一并敬致謝忱。
|
6 |
我國外籍家庭看護工失聯問題之初探趙文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籍勞工一旦失聯(行蹤不明),即脫離正常之外勞管理體系,流散至社會各個角落,對於社會治安、勞動市場、勞動條件、甚至於對該失聯外籍勞工本身之基本權利,例如:人身權、財產權、自由權等之保障,多伴隨負面影響。
因「產業外勞」與「社福外勞」之工作條件、生活環境與法規保障有顯著之不同,例如:「產業外勞」有勞動基準法之適用、大多數為集中住宿並設有管理人員;而「社福外勞」中之「外籍家庭看護工」則因工作型態特殊、散居於各雇主之家庭內、且目前尚無勞動基準法之適用;加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所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外籍勞工失聯接近7成為「外籍家庭看護工」。因此,對於「外籍家庭看護工」失聯的相關問題,引起本人極大之興趣。
本研究之研究資料,主要係利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3年至95年所發布之「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報告」相關資料進行比較及94年6、7月份查獲失聯外勞移送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科罰之筆錄,進行分析研究。另外,本研究之限制在於:進行失聯外勞筆錄內容分析之部分,僅能就所蒐集之40筆資料,進行描述性的分析而無法推估預測;致於推估預測部分,則有待日後大規模的搜集資料進行統計運算,建立模型。而研究客體限於「藍領外籍勞工」中之「外籍家庭看護工」,至於非「外籍家庭看護工」而仍屬「藍領外籍勞工」之「產業外勞」部份,受限於研究時間及經費,無法作不同類型的比較,此一議題亦有待日後研究加以補充,附此敘明。
|
7 |
臺灣捐贈家庭特性長期變遷分析 / A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Giving Households in Taiwan安紫瑜, An, Tzu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鑒於國內對私人捐贈缺乏長時間之分析,本文利用行政主計處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資料為基礎,對臺灣家庭的捐贈行為做統整。本文採用1994年至2010年間的公益慈善捐款,將國內捐贈情況作系統性的描述,並將捐贈與所得之間做連結。
本文透過所得高低分組排序後,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第一部分為捐贈與所得之間的關係,本文由資料中發現觀察捐贈與所得之間呈現U型曲線,表示高所得與低所得之家庭有較高的捐贈比例;第二部分為藉由資料分析捐贈家庭戶長與捐贈家庭的特性,教育程度、性別、行業、職業、年齡、婚姻狀況、住宅狀況,透過捐贈者的特性之分析。將有助於慈善單位依捐贈對象的特性訂定募款策略以及政府對捐贈政策之考量。
|
8 |
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的困境與突破之探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實驗方案參與者為例李玉齡, Li,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落入貧窮的過程與困境,以及其對於未來脫離貧窮的想法,本研究以參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脫貧實驗方案的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為研究對象作一探索性研究,一則以問卷調查方式瞭解其基本特質、面臨問題,以及社會支持與資源,一則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一步探究其落入貧窮的原因以及對於未來脫離貧窮的想法。
本研究結果發現,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面臨的問題包括經濟狀況多困難、子女教養困擾大、社會活動參與少等問題,而在社會支持與社會福利資源方面則普遍覺得不足。在因應貧窮方式方面,主要以從事全職或兼職工作為其經濟上的因應貧窮方式,以抱持過一天算一天的人生觀為其精神上的因應貧窮方式。另樣本中預計脫貧時間以3至6年與7至9年者居多,主要脫貧方式為儲蓄並妥善理財。在單親後的困境方面包括經濟陷入困境、子女養育困難、身心健康受損、缺乏福利資訊等,而女性單親家庭致貧原因則包括家計負擔者勞動力喪失、人力資本少、子女負擔重、工作收入低,以及社會支持少。在對未來脫離貧窮的想法方面,多數受訪者希以努力工作來改善現況,也有受訪者持有倚仗子女、理財儲蓄、走一步算一步,以及慢慢完成目標等想法。因此,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基於其資源有限性,而在遭逢單親及貧窮困境時需要更多的協助,以使其早日脫離貧窮。
|
9 |
網際網路與家庭網路間的整合服務通訊閘 / Integrated Services Gateway between Internet and HomeNet劉建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寬頻網路的逐漸普及,透過網路科技不僅讓生活更加方便,還能進一步的讓家庭娛樂更加多元化。目前家庭網路的服務主要包括了昇陽微電腦公司所提出的Jini、微軟提出的UPnP,除此還有HAVi等,由於家庭網路技術多元,很容易造成家庭網路的紊亂,本研究提出一個家庭服務整合平台的概念,除了將家庭的智慧型家電整合控制外,還讓外部的服務提供廠商,透過網路將服務傳送到家庭內部。家庭通訊閘是家庭連外網路的主要門戶,透過一個統一的門戶能夠輕易的作到網路安全的控管,並且能將內外服務整合,將家庭服務整合平台架構在家庭通訊閘中,就能整合通訊閘的優點,作到包括安全控管與服務整合的集中系統,本研究出了將提出一系統架構,也會根據此架構實作一簡單雛形,來證明此理論的可行性。
|
10 |
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測量之研究—以家庭分化為例 / The Research of System Measurement as Family System Paradigm:The Example of Family Differentiation孫頌賢, Sun, Sung-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乃依據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欲探討家庭分化的測量問題與內涵,以企圖進行不同成員間觀點的測量與相關問題探討。其以「起飛期家庭」之在大學就讀學生為主要測量中心,但測量單位以家庭為單位,包括起飛期家庭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父、母等三人,正式研究結果共蒐集到77個家庭的分化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可分成六個方面:
第一,研究發現成員間同時具備「一致性」與「不一致性」的現象,此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系統特性,反映出系統測量時的獨特之處,在此方面的重要結果包括1.系統不一致性的現象受到不同家庭分化議題的影響;2.孩子與父母間對於「父母關係」中的分化內涵有較大的不一致性;3.父親與孩子之間對於「親子關係」的分化內涵有較大的不一致性;4.母親與孩子以及母親與父親間在不同雙人關係的分化內涵上,有較多的一致性;5.母親與女孩比母親對男孩之間有較多「情感共振」的糾葛;6.系統的一致性表現受到不同雙人組合方式以及不同分化內涵而有所差異。
第二,在驗證系統理論方面,其結果包括1.家庭系統中不同成員對分化的內涵總和不等於系統本身的分化內涵;2.家庭整體性並不能成功的被驗證,但父子次系統、母子次系統、父母次系統確實存在;3.驗證父子次系統、母子次系統、父母次系統之間具有相關連性。
第三,在多元化的測量內涵上,研究發現,原本Wood所發展出的接近性分化內涵並不能夠清楚的被驗證,但以「情感共振」與「干涉侵權」兩大因素之架構,可發現較適配的因素架構,而「情感共振」因素較適合進行整體系統的測量。
第四,在多元化測量面向中之不同對象上,發現進行家庭系統測量時,其測量單位應以「整個家庭」為單位,故測量對象應包括父、母、子三者,所獲得的資料會更接近系統系也更加豐富。
第五,在多元化測量面向中之不同次系統上,進行家庭系統測量時,必須將不同次系統分開測量,且不同次系統所著重的分化內涵之議題可能有所不同,而每個成員對於不同次系統之知覺分化內涵也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以及「母子關係」與「母女關係」有顯著不同的分化內涵。
第六,在家庭系統分析方法上,不同成員間觀點之差異性是確實存在的,若使用「平均數法」與「差異數法」,則可能消弭了成員間的不一致性,故過去傳統使用「平均數法」與「差異數法」處理系統資料是較不適合的。
最後針對此研究結果,討論系統測量時的原則與方法,以及在實務上的啟發與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