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公司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結構以及財務政策與公司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在2001年年底美國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舞弊案件“安隆”事件,安隆案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公司高層竟然能長期地運用會計原則的漏洞作假帳掩飾虧損而未被察覺外,自安隆案後美國商業界知名企業的財務醜聞如同瘟疫一般紛紛浮上檯面也引發了美國投資人的信心崩潰,成為葛
林斯潘口中的“傳染性貪婪”,也因為這件舞弊案件,全球第五大會計師事務所Arthur Anderson面臨倒閉命運。越演越烈的情勢演變令人不得不質疑公司內外部監督機制所扮演的角色,經過事後的調查發現驚人的事實:這些爆發醜聞的問題企業從內部稽核、董事會到會計師事務所各自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大多早已成為整個共犯結構的一份子。
不只是美國企業,在公司治理成效評等中屬於落後程度的台灣企業,更早在民國8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期起,「地雷股」企業陸續地爆發財務危機與舞弊情事,國內外專家與專業研究機構推論,在台灣企業普遍具有家族化特性下,公司內外部監理機制並未善盡監督職責,因而讓內部高層有機可趁,為圖利自己不惜進行傷害公司價值之行為,也埋下日後財務危機等情事發生的主因。
因此,本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研究標的,根據1999年世界銀行所提出的公司治理架構,擇取內外部治理機制的三個主要構面:公司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結構以及公司財務政策,來探討這些機制對於代理問題與隨之而來的代理成本的減輕以及公司價值的提昇之間的關聯性。
茲針對民國90年台灣上市公司,經刪除金融股與資料不全的樣本公司後,共得451家樣本公司,分別作敘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
(一)董事會股權結構及組成特性方面:本研究發現董事會與內部董事持股比重與公司經營績效間大致上呈現正向的關係,其中董事會持股比重與績效間更同時存在利益收斂與利益掠奪假說之關係。另外,獨立董事與創投董事席次多寡與公司績效間並非如預期為正向關聯性,而是無顯著關係;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職位重疊現象與績效表現不佳有密切的關聯性。
(二)在公司股權結構方面:本研究發現機構法人持股比重越高,公司的經營績效越好;此外,研究也發現金融機構法人持股未達8%前,與公司績效間有符合利益收斂假說的正向關係;持股超過8%,則轉為利益掠奪假說之負向關聯性。
(三)在財務政策方面:本研究發現負債比率所能產生的控制效果遠不如隨舉債幅度增加隨之而來負債代理成本以及財務危機成本,負債比率越高,經營績效也呈現越差的表現。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3570221
Creators林淑棻, Lin, Shu-f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