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索 /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 of the drama theory in late Ming Dynasty--by the lead of the transmittance and discussion about "Muu-Dan-Tyng"

鄺采芸, Kuang, Tra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整個明代來看,國祚近三百年,但初期在改朝換代的適應與摸索下,使 得原本已由元雜劇所掀起的戲曲熱潮,沉寂了大半個明代,直到嘉靖年間 才逐漸恢復生機。這股生機一觸即發,短短數十年便再度席捲文壇,吸引 了許多文人學士投入戲曲的創作和討論,諸如徐渭、李贄、湯顯祖、沈璟 、王驥德等人將萬曆劇壇妝點得多采多姿,並將戲曲理論推展至前所未有 的高峰。但戲曲理論的發展經驗仍淺,其內涵也不夠成熟,此時雖眾星雲 集、新銳並出,靠得是一股衝勁與爆發力,但待勢頭一過,冷靜的沉思與 深度的思考才是長久的紮根之計。而「晚明」正是擔任著這樣的工作--將 前人的意見總結、再思考,濃縮、再提煉。另一方面,由於理論需有作品 作基礎,劇論家常藉著品評以往當代作家的作品來建立自己的理論。其中 當代作品最能反映當時的創作現況,對其下針砭也最能發揮理論的功效, 但明代前中期的劇作不多,也缺乏探討的價值,因此只要有具代表性的典 型劇作出現,馬上就會吸引劇壇的注目,而《牡丹亭》就是這樣一部劇著 。雖然《牡丹亭》的出現夾著褒貶不一的評價,但不論是正面或反面,它 都有著引人深入探討、發掘的豐富性。當時幾乎所有的劇論家都曾對其發 表過意見,而這些意見匯整起來,則儼然是晚明戲曲理論的精華展現。我 們可以說,晚明劇論家對《牡丹亭》的流傳與討論深化了此劇的創作內涵 ,而《牡丹亭》的出現則刺激了晚明戲曲理論的開展,此兩者互為因果的 血脈關系,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綜上所述,本文遂欲以晚明時期對《牡丹 亭》的流傳討論為探討線索,以突顯當時戲曲理論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及時 代意義。在這□,「晚明」指得是萬曆中後期到崇禎末這段期間,更明確 的說,由於《牡丹亭》約完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明亡於崇禎十七 年(1644年),晚明即代表1598到1644這四十六年的時段。本文即以此時段 中與《牡丹亭》有關的專文、序跋、評點、眉批、改編,乃至曲譜制定、 演出情形等,作一釐清、探討。再與萬曆之前及清代初、中期的理論特色 稍作比較,以突顯其過渡特色。本論文之研究主要採三個步驟進行:首先 是「外緣探討」,於第二章就晚明劇論的依存背景,作多方面的釐清,即 文學、思想背景,戲曲理論的發展概況及當時對戲曲的審美需求。其次是 「內緣研究」,於第三、四、五章分別就晚明時期對《牡丹亭》的批評風 氣、批評方式、批評內涵等作條理的分析。最後為「價值定位」,於第六 章總結晚明戲曲理論的時代意義,以明其對前代有所承繼、有所創新,對 後世又有所啟發、開展的樞紐地位。

Page generated in 0.0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