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司馬遷的人生際遇與史記書寫

麻愛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在文化創造的過程中,經由許多有志之士窮盡一生的心力,才能在學術領域成就今日的璀璨局面。司馬遷身處西漢盛世,繼承史官家業,開創紀傳正史的體制,為後代留下光芒萬丈的名山事業--《史記》。 《史記》之所以不朽,與司馬遷的時代條件、個人條件與文學條件絕對相關。西漢開國之初,強大的時代氛圍賦予漢代士人優越感,司馬遷在寫作時展現的恢弘氣度,很明顯的跟他所處的時代相關,而漢家外儒內法的本質,更是不容忽視的時代特色。 司馬遷的家世,除了為他的寫史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他以修史為己任的責任感。他從二十歲開始,便陸續到各地考察遊歷,進而瞭解各地風土人情、蒐集遺文舊事、考察山川地理,司馬遷的眼光,因此更接近民間了,就在這看似平順的寫史歷程中,天漢三年(西元前98年),卻遭遇了他意想不到的苦難--李陵之禍與宮刑。這場災難不僅使司馬遷蒙受了人世間的奇恥大辱,更使他的思想產生重大轉變,直接影響了《史記》的創作內涵,他抒憤寄託,在書寫歷史人物的同時,也同時表達了是非觀念與愛憎感情,也從而深化了《史記》的主題。 筆者企望,能夠以現代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司馬遷的這些心路歷程,探討他的人生際遇是如何影響文本的寫作,並為他何以在受難之後選擇苟活下來,並以更加堅韌的毅力來完成曠世之作提出解釋。司馬遷活下來的理由,不是為了追求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因為他找到了唯有自己才能實現的生命意義,他活著是要成就自己的獨特性、唯一性,正因為如此,他體會了全新的生死觀念:生命不可隨便犧牲,犧牲的必要條件,必須是為了更重大的理由才可為之。 司馬遷從李陵之禍的挫敗和生死抉擇的痛苦中,完成了文本的寫作,並實踐了他個人的生命意義,他以最大的毅力和決心來完成《史記》,這些幽微的的情緒,都隨著文本內容宣洩,因此致令司馬遷在書寫時,即便有些地方不符合史書撰寫的要求,也都瑕不掩瑜了。 壓力是攸關心理健康至為重要的部分,人一生的際遇中,會面臨的壓力俯拾皆是,綜觀今日社會,人類因壓力而造成的社會亂象處處皆有,面對這種情況,不停的質疑、抱怨或負面情緒,只是讓自己更往死亡的陰暗幽谷裡去,我們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作為人生問題的正確解答,完成生命賦予給每個人的使命,筆者認為,這是《史記》所帶給後人,除了文本內容之外,更重要的人生哲理。 是以筆著嘗試著耙梳出司馬遷的人生際遇對於《史記》書寫的影響,冀望用不同的角度剖析司馬遷的心靈世界,更期盼以個人的淺見,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對《史記》相關議題的探討。

Page generated in 0.0144 seconds